這幾年總聽人說啥“肥料三替代”,聽著挺玄乎,好像是說要少用化肥,換點別的玩意兒。一開始我也不太信,咱種地這么多年,不都是靠化肥撐著產量嘛少它能行?但是,這地好像也確實越來越“饞”,肥料撒下去不少,地勁兒卻感覺上不來,土也硬邦邦的,一下雨就汪水,一干就裂縫。加上化肥一年比一年貴,心里也犯嘀咕,就想著,要不試試?
我的折騰之路
第一步:摸索著來
咱也沒啥高科技,就想著最實在的,先從有機肥下手。一開始是買商品有機肥,就是那種袋裝的。用點,感覺,效果有是有,但見效慢,而且那玩意兒也不便宜,真要全替代,那成本也夠嗆。用一季,感覺跟直接用化肥比,產量上沒啥大驚喜,就是土好像松那么一點點,心理作用也可能有。
第二步:自己動手搞
后來琢磨著,買的不劃算,能不能自己弄點?村里養雞養豬的不少,那糞不就是現成的有機肥?我就厚著臉皮去鄰居家拉幾車雞糞回來。還有自家地里的秸稈,以前要么燒要么就扔,怪可惜的。我就把這些東西堆在一起,學著人家說的,搞堆肥。
- 堆料:找個空地,一層秸稈、雜草,一層糞肥,稍微摻點土,就這么一層層堆起來。
- 潑水:堆的時候得潑點水,讓它保持濕潤,但也不能太濕,手捏著感覺潮乎乎的就行。
- 翻堆:這是個力氣活。隔段時間就得用叉子給它翻騰一遍,讓里外都透透氣,發酵得勻實點。剛開始那味兒,確實不咋地,尤其夏天,蒼蠅嗡嗡的。不過翻幾次,等它慢慢腐熟,味道就小多,變成一種泥土的味兒。
這過程挺累人,夏天一身汗,冬天凍手凍腳。家里人一開始也抱怨,說弄得臟兮兮的,還占地方。但我尋思,這要是真能改良土壤,累點也值。
實踐記錄與感受
頭一年試著用:
第一批自己堆的肥,大概搞小半年才算徹底腐熟看著黑乎乎、松散散的,跟土差不多,心里挺得意。秋種的時候,我在一塊地里,底肥就用自己堆的肥,然后化肥的量減大概兩三成,不敢一下子減太多,怕影響收成。
觀察變化:
那一季下來,老實說,產量沒看出來比旁邊純用化肥的地高多少,可能還稍微低一點點。但是!扒開土看,區別就明顯。用自制有機肥的地,土質明顯松軟很多,蚯蚓也多不少。以前澆水,那水半天滲不下去,現在澆下去很快就吸進去。而且感覺作物的根扎得更深。
堅持用下去:
有第一年的經驗,心里就有底。后面幾年,我就堅持自己堆肥、用有機肥,化肥用量逐年往下減。現在基本上能減掉將近一半的化肥。產量跟以前純用化肥的時候比,基本持平,有時候年景好,感覺還略高點,關鍵是作物的長勢感覺更穩當,不容易生病。
最讓我高興的是地力的變化。現在那幾塊常用有機肥的地,土是真的“活”過來。黑黝黝的,抓一把在手里,松軟得很,有團粒結構。不像以前,板結得跟石頭似的。抗旱抗澇能力也強不少。
一點小總結
搞這個“肥料三替代”,對我來說,主要就是用有機肥替代一部分化肥。至于另外“兩替代”是咱也沒深入研究,可能還有別的法子,比如種綠肥啥的。但就我這實踐來看:
- 優點:確實能改良土壤,讓地更有勁兒,長期看可能省點化肥錢,種出來的東西感覺也更踏實。
- 缺點:見效慢,得堅持;自己弄有機肥費時費力,得能吃苦;需要有地方堆肥。
我覺得這路子是對的。雖然麻煩點,累點,但看著自家地一天天變心里頭那份踏實勁兒,是光撒化肥換不來的。這玩意兒,急不得,得慢慢來,堅持下去,地會告訴你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