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國家小麥改良中心,在國家“863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下,在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培育方面取得顯著進展。育成的“中麥175”和“北京0045”分別通過北京市和河北省品種審定,一批苗頭品系如CA0415、CA0392、CA0493和CA0516等正在參加區域試驗,這些品種實現了高產潛力與優良加工品質、抗病性、抗倒伏性和早熟性的良好結合,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山西等地具有重大推廣價值。2007年6月7日,農業部和科技部有關領導、知名小麥專家和農技推廣人員在北京通州觀摩了上述新品種。
全球氣候變化對小麥新品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種的高產穩產特性是保證好收成的關鍵。“中麥175”在北京、河北、山西和新疆等地的多點試驗中顯示其高產穩產潛力,在北部冬麥區的新品種展示中,平均比對照品種“京冬8號”增產13.4%,比目前產量最高的品種“輪選987”增產6.7%,連續兩年居參試品種的首位。2005年和2006年在河北徐水農場試種100畝,畝產皆超過550公斤。在兩百多個地點的試驗示范表明,“中麥175”不僅產量高,而且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點都能獲得好收成。“中麥175”和“北京0045”已開始大面積推廣。“北京0045”連續兩年被河北省列為良種推廣補貼品種,深受農民歡迎。
目前,生產上推廣的一些小麥高產品種的加工品質偏差,面粉顏色偏暗,不僅不能制作優質面包,也不適合制作傳統食品如面條和饅頭,導致一些企業不得不添加增白劑。經農業部谷物品質檢測中心品質測試,“中麥175”和“北京0045”的面粉顏色好,面條品質優良,口感、顏色和彈性均優于消費者公認的雪花粉。連續兩年測試表明,兩者的鋅含量皆超過40毫克/公斤,高于一般品種20%-30%,營養價值高,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選擇合適的雜交親本,采用先進的選擇技術是取得顯著進展的主要因素。專家指出,由于育種家采用了曾大面積推廣的廣適性品種“京411”做雜交親本,并對其不足之處進行了成功改進,株高從90厘米降低到80厘米左右,抗倒伏性和抗病性顯著提高,灌漿速度加快,落黃好,能有效減少后期高溫天氣的危害;還通過多點試驗對其適應性進行廣泛鑒定,因此新品種的高產穩產性能是預料之中的。同時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對主要品質性狀進行了跟蹤選擇與確認,保證了高產與優質性能的良好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