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種地,發現那化肥是蹭蹭地漲價,咱農民負擔也重。我就老琢磨,有啥法子能省點錢,還能把地養好點。看到河邊、溝邊那大片大片的蘆葦,長得那個旺盛,秋天就枯,也沒人管,怪可惜的。心想,這玩意兒能不能弄來當肥料?反正是草嘛爛在地里總該有點用。
開始琢磨和動手
說干就干。到秋末冬初,蘆葦差不多都干透,我就找個晴天,帶上鐮刀和繩子,去河灘那邊割蘆葦。那蘆葦稈子又高又硬,割起來還挺費勁,一不小心還容易劃到手。忙活大半天,總算割一大捆,用繩子扎吭哧吭哧地扛回家。
弄回來后,這整根的蘆葦肯定不行,太長,不好腐爛。我就找把舊鍘刀,那還是以前鍘草喂牛用的,現在正好派上用場。咔嚓咔嚓,費好大力氣,把那些硬邦邦的蘆葦稈子都鍘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大概有個幾厘米長。弄得滿身都是碎屑,但心里想著能變成肥料,也值。
堆肥的過程記錄
鍘碎的蘆葦,接下來就是堆肥。我在院子角落找塊空地,稍微清理一下。也沒挖啥大坑,就是把鍘碎的蘆葦堆成一堆。堆的時候,不是一股腦全堆上去,我是一層蘆葦碎,大概鋪個十幾二十公分厚,然后撒上一層薄薄的園土,再稍微噴點水,讓它保持濕潤。為啥加土?我尋思著土里有微生物,能幫著快點爛。
有時候,家里有點爛菜葉子、雞糞啥的,我也順手摻進去一點。聽人說,摻點糞肥,能讓肥效更爛得也更快。就這樣,一層蘆葦一層土地往上堆,堆個差不多半米高的小堆。在上面再蓋上一層土,稍微拍實點。
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這蘆葦稈子硬,腐爛起來確實慢。期間,我得隔三差五去看看,主要是保持濕度。天太干就澆點水,用手抓一把感覺潮乎乎的就行,但不能太濕,不然容易發臭還不透氣。還得定期翻動一下,大概個把月翻一次,用個叉子或者鐵鍬,把底下的翻到上面,外面的翻到里面,讓它受熱均勻,透氣,這樣才能爛得勻實。
剛開始堆上沒啥動靜,過段時間,就能感覺到那堆里面開始發熱,手伸進去暖烘烘的。顏色也慢慢從黃白色變成褐色,再到深褐色。氣味嘛剛開始有點蘆葦的清香味,后來有點發酵的酸味,但只要不過濕,臭味倒是不大。這就是正在腐熟的跡象。
咋用和效果
這個過程挺漫長,差不多等小半年,從秋末弄一直等到第二年開春。看到那堆蘆葦變成黑褐色,質地疏松,抓一把在手里感覺軟乎乎的,聞起來是一股泥土的腥氣,沒啥原來的稈子樣,我就知道這蘆葦肥算是漚好。
開春翻地準備種菜的時候,我就把這些漚好的蘆葦肥當底肥用。用小車推到菜地里,均勻地撒在地表,然后用鐵鍬深翻到土壤里。用量也沒個準數,就憑感覺,自家地,多點少點問題不大,反正這玩意兒是純天然的,燒不苗。
至于效果嘛肯定比不上買的化肥見效快,勁兒也沒那么猛。但是用幾年下來,感覺地里的土壤確實比以前松軟一些,沒那么容易板結。種出來的蔬菜,長得也還行,挺壯實的。最關鍵的是,這玩意兒它不要錢,就是費點力氣和時間。把沒人要的蘆葦利用起來,變成自家菜地的肥料,減少化肥的投入,我覺得挺也算是一種廢物利用。
這蘆葦牌肥料,只要你不怕麻煩,愿意花時間去弄,還是挺實用的。特別是對于我們這種想省點錢,又想對土地好點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你要是家附近也有這條件,不妨也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