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個“作氣體肥料”,也是瞎鼓搗出來的。前幾年弄個小暖棚,想著冬天也能吃上自己種的新鮮菜。種是種上,長得蔫蔫的,不怎么帶勁。
后來聽人嘮嗑,說現在有新技術,能讓菜長得快,產量高不少,提到啥“氣體肥料”。我一聽就好奇,肥料不都是埋土里的或者兌水澆的嗎?咋還有氣體的?
琢磨與準備
我就上網扒拉扒拉,看人家說大棚里可以用二氧化碳,這玩意兒能讓菜猛長。聽著挺玄乎,但想想我那小暖棚,密封性還行,是不是也能試試?
一開始想得挺復雜,又是啥化學反應,又是啥專業設備的。后來一琢磨,咱這小打小鬧,沒必要搞那么復雜。就想著先弄點簡單的試試看效果。
- 找家伙事兒: 翻出來以前做葡萄酒剩下的幾個大塑料桶,洗干凈備用。
- 弄原料: 想著簡單點,就用小蘇打和醋。這倆玩意兒家里都有,反應也能出二氧化碳,小時候玩過。后來覺得這法子量太小,不持續,就換思路。
- 改進思路: 看見有人用糖水加酵母發酵,產生二氧化碳。這個好像靠譜點,能持續出氣,成本也低。就弄些紅糖,買點干酵母。
動手實踐
說干就干。找個大塑料桶,先倒半桶溫水,不能太燙,不然酵母燙死。然后嘩倒進去幾斤紅糖,攪和勻。把干酵母撒進去,稍微攪動幾下,別攪太猛。
關鍵一步來: 桶蓋不能擰死!得留點縫,或者在蓋子上扎個小孔,插根細管子。不然里面氣壓太高,容易炸,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我找根輸液器剩下的軟管,一頭插在桶蓋的小孔里,用膠布簡單密封一下,另一頭就甩在暖棚里面,靠近蔬菜根部的地方,但別直接對著葉子吹。
剛開始沒啥動靜,過大概半天,就能聞到一股淡淡的酒糟味,管子那頭也能感覺到有氣兒慢慢出來。桶里面也開始咕嘟咕嘟冒小泡泡。
觀察與調整
就這么放著,每天去看看。那段時間,感覺暖棚里的菜好像是精神點,葉子綠油油的。是不是心理作用也說不但看著確實比以前長得旺。
- 注意通風: 白天暖棚溫度高的時候,還是要正常通風換氣的,不能為加氣把菜給憋壞。我一般是晚上或者陰天的時候讓它多產生點氣。
- 補充原料: 大概過個十天半個月,感覺氣出得少,就把桶里的老湯倒掉一部分,再加點溫水和紅糖進去,酵母看情況也補充點。
- 安全第一: 始終記得,這玩意兒會產生氣體,密閉空間要注意安全。雖然咱這小打小鬧量不大,但心里得有這根弦。別用明火,注意通風。
一點想法
這么弄下來,感覺對蔬菜生長確實有點幫助,特別是冬天光照不足的時候。雖然比不上人家專業搞二氧化碳施肥的效果,但咱這土方法,成本低,操作也簡單,在自己的小暖棚里玩玩,看著菜長得心里也挺得勁。
這東西也不是萬能的,土壤、水分、光照、溫度這些基礎條件還是得保證它就是個錦上添花,或者說在某些條件下稍微彌補一下的法子。反正我是覺得挺有意思,瞎折騰唄,種地嘛不就是不斷嘗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