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6~27日舉行的湖南省茶葉工作會議上,與會代表頻繁提到一個特色茶葉品種――桃源大葉。
據了解,“桃源大葉”是由桃源縣太平鋪鄉陸家沖深山中的野生大葉茶衍變而成。1969年,高級農藝師盧萬俊等人對野生大葉茶進行選育、繁殖和試驗示范,其選育品種于1989年通過科技成果鑒定,1992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葉片肥大,高產,優質,抗逆性強,內含茶多酚和兒茶素等化合物質豐富,故定名“桃源大葉”。
“桃源大葉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惟一能夠正常生長且綜合性狀表現優良的大葉型茶葉品種,是做綠茶、黑茶等多種茶類的好原料。”省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楊陽評價。
在桃源縣茶庵鋪鎮松陽坪村茶園,村支書唐洪鶴告訴記者,該村種植桃源大葉品種,第3年即可投產,農戶鮮葉可賣到70~100元/公斤,采茶期間的勞務工資有50元/天,1畝可產干茶400公斤,人均年茶葉收入可達5000元。
桃源縣茶葉產業協會會長陶大成說:“桃源大葉抗凍性好,在今年的特大冰災中表現基本不受影響,深受桃源茶農喜愛。”
目前,全省桃源大葉推廣面積已達5萬多畝,分布長沙、石門、安化、平江、古丈等縣。省茶葉協會會長曹文成推算,如果全省現有的140萬畝茶園面積都種上桃源大葉,那么產量至少增加1倍以上。
據悉,2005年12月,以桃源大葉為原料制成的“桃源野茶王”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