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嘮嘮嗑,說說我最近瞎琢磨的“達爾頓肥料”的事兒。
話說前陣子,地里的莊稼長勢不太葉子蔫蔫的,顏色也不夠綠,一看就是缺營養。去農資店轉一圈,各種肥料看得我眼花繚亂,價格也都不便宜,動不動就好幾百一袋。尋思著,能不能自己搗鼓點既省錢又環保?
然后我就想起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講的是用廚余垃圾做肥料。這主意聽著不錯,咱家每天產生的菜葉子、果皮啥的,扔也是扔,不如變廢為寶。說干就干!
我得把這些廚余垃圾收集起來。找個大塑料桶,專門用來裝這些東西。每天吃剩的菜葉、爛水果、瓜子皮啥的,都往里扔。記得當時我還特意上網查查,哪些東西適合做肥料,哪些不適合。像啥油膩的東西、骨頭、肉類啥的,就得避開,容易生蟲,還會產生異味。
收集一段時間,桶里的東西也攢不少。接下來就是發酵。我把桶搬到院子的角落里,找點土,一層廚余垃圾,一層土,這樣交替著鋪。據說這樣可以加速發酵,還能減少臭味。還是有點味道的,不過還能接受。
為讓發酵更快,我還往里面加點水,保持濕度。然后就是等待。這期間,我時不時地去翻動一下,讓它充分發酵。大概過一個月左右,打開桶一看,里面的東西已經變得黑乎乎的,有點像泥土,也沒啥臭味。聞起來還有點淡淡的腐熟的味道。
這就算成功嗎?我也不確定。為保險起見,我又把這些東西放到太陽底下曬幾天,殺殺菌,也讓它更干燥一些。
準備工作都做好,接下來就是施肥。我把這些自制的“達爾頓肥料”撒到地里,就在莊稼根部附近。量也不敢多,怕燒苗。就當是試試水,看看效果咋樣。
過幾天,再去地里一看,還真有點效果!那些蔫蔫的葉子,好像精神一些,顏色也變得綠。心里那個高興,感覺自己像個科學家一樣,搞個大發明!
這“達爾頓肥料”也不是啥萬能藥,只能算是給莊稼補充點營養。要想讓莊稼長得還得靠科學管理,啥時候澆水,啥時候除草,都得注意。不過能用這些廢棄物做點貢獻,也挺有成就感的。
這回嘗試,讓我對農業有新的認識。原來,種地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里面有很多學問。以后有機會,我還想多學習一些農業知識,爭取把地里的莊稼種得更
- 收集廚余垃圾:注意分類,避開油膩、肉類等。
- 分層堆放:廚余垃圾和土交替鋪放。
- 保持濕度:適當加水。
- 定期翻動:促進發酵。
- 充分發酵:觀察顏色和氣味。
- 曬干殺菌:防止病蟲害。
- 適量施肥:不要過量,以免燒苗。
一些小提示:
- 發酵過程中,可以加點橘子皮或者檸檬皮,可以減少臭味。
- 如果怕生蟲,可以在桶里放點草木灰。
- 施肥的時候,最好是在陰天或者傍晚,避免陽光直射。
這就是我這回瞎琢磨“達爾頓肥料”的經歷,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如果你也有啥好方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