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種半夏這事兒,施肥確實是個繞不開的坎。我剛開始弄的時候,也是一頭霧水,問東問西,也走些彎路。今天就跟大家嘮嘮我自己的經驗,不一定都對,但都是我一步步試出來的。
地里先下點“底氣”
地整好是第一步。我那塊地之前種的是玉米,還行,不算太差。翻地的時候我就尋思著得給它加點料,不然半夏這玩意兒,它那個小塊莖,沒點底肥長不壯實。我就弄些腐熟透的農家肥,主要是些雞糞、豬糞摻草木灰漚的,味道是有點沖,但效果實打實的。
那時候也沒個準數,就想著多撒點總沒錯,差不多一畝地撒得有小兩千公斤,翻地的時候一起翻進土里。還加點過磷酸鈣,聽人說這玩意兒能讓塊莖長得也就順手撒點,大概二十來公斤的樣子。這就算打好底子。
苗出來后得“喂奶”
等苗差不多都冒出來,看著有那么一巴掌高的時候,大概是四月份,就得開始追第一次肥。這時候苗還嫩,不敢下猛料。
- 我一般是用稀釋過的人糞尿,兌水兌得比較稀,大概一份糞水兌個三四份水。
- 主要是沿著那個種植溝澆下去,別直接潑到葉子上,怕燒苗。
- 量不用太大,主要是補充點氮肥,讓苗快點長。
中間還得除草,半夏苗小,草長得快,不除草肥都被草搶跑。除草的時候小心點,別傷到根,它的根淺。
長個子要“加餐”
到五月下旬,半夏就開始長那個珠芽,這是個關鍵時候,營養得跟上。這回就得下點“硬菜”。
我試過用豆餅肥泡的水,把豆餅敲碎放桶里加水泡個幾天,那味兒也挺特別的。泡出來的那個黑水,再兌上不少水,澆到地里。有時候也用點化肥,比如尿素或者硫酸銨,量得控制一畝地也就十來公斤,也是兌水澆。
重點是看苗施肥,看葉子顏色,看長勢,要是葉子綠油油的,長得也旺,就少施點或者晚點施。要是看著有點發黃,長得慢,那就得趕緊補點。
“倒苗”后的“喚醒餐”
半夏有個特性,夏天熱的時候會“倒苗”,就是地上的葉子枯萎,看著跟死一樣。別慌,這是正常現象,地下的塊莖沒事。等到八月份天氣稍微涼快點,它又會重新發芽。
等新芽出來差不多,還得再來一次肥。這回我還是偏向用稀一點的糞水,或者沼液,澆一下,算是把它“喚醒”,讓它接著長。大概半個月來一次,不用太頻繁。
秋天沖刺“催肥”
到九月份,天涼快,半夏又迎來一個生長高峰,這時候主要是塊莖膨大。得再加一次重肥,為年底能多收點。
這回我一般是餅肥和過磷酸鈣一起上,有時候還加點尿素。把這些肥料混勻,撒在行間,然后淺淺地鋤一下,讓肥跟土混一下,相當于給它培土,也有利于塊莖灌漿長個兒。
我種半夏施肥就是這么個流程:底肥要足,苗期輕施,中期重施,倒苗后補施,秋季催施。 種類上,農家肥、餅肥是主力,適當配合點磷肥和氮肥。關鍵還是得看天氣、看土壤、看苗情,靈活調整。搞農業嘛沒啥一成不變的死規矩,多觀察、多琢磨,慢慢就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