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氨基酸和維生素是人體必需的,而且是植物無法提供的
氨基酸的種類有20種,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其中,嬰兒有9種氨基酸不能自己合成(其余為八種)而且這些氨基酸都非常重要,必須通過食物來攝取,這些氨基酸就稱為必需氨基酸。此外,人體合成精氨酸、組氨酸的能力不足于滿足自身的需要,需要從食物中攝取一部分,我們稱之為半必需氨基酸。另外的九種氨基酸,人體可以自己合成,不必靠食物補充,我們稱為非必需氨基酸。
人體必需氨基酸,共有賴氨酸(Lysine
)、色氨酸(Tryptopha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蘇氨酸(Threon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
)、亮氨酸(Leucine
)、纈氨酸(Viline)8種。其中賴氨酸主要從動物性食物中攝取,谷物食品中的賴氨酸含量甚低,且在加工過程中易被破壞而缺乏,故稱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人體所需的維生素主要有12種,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維生素C、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B3(煙酸)、維生素B5(泛酸)、維生素B6(吡哆醇)、維生素B11(葉酸)、維生素B12(鈷胺酸)。
其中維生素E、維生素C、維生素B1、主要來源于植物性食物,維生素B2只來源于植物性食物;
維生素D主要來源于動物性食物,且只有動物性食物中才含有維生素B12。
維生素,氨基酸,怎么補充
維生素的話建議優先考慮食補,飲食改善實在有難度的,再考慮營養素補充劑。建議多吃富含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的蔬菜和水果,胡蘿卜及番茄、十字花科蔬菜等,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性的補充其他種類的維生素;補充氨基酸平時多吃肉食,如蝦,牡蠣,鴨肉,鵝肉,牛羊肉等。肉食多樣化。不要偏食挑食。
不論是補充維生素以及氨基酸,應從自身的需求來考量。不應忽視其作用而缺乏對其適時適度的補充,也不應過量攝入,導致其他不良反應。另外可以將飲食結構合理化、多元化,不可單一飲食。如有更大的需求量,可以考慮攝入保健品,但是一定要注意控制用量,確保安全。
氨基酸和維生素以及蛋白質,這些營養對人體意味著什么?
氨基酸和蛋白質的關系蛋白質是人體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它是人體組織的構成成分,作為體內各種生理活性物質的構成成分,并且在人體需要時還可以被代謝分解釋放能量,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如果把蛋白質比作一堵墻,氨基酸就是砌墻的磚瓦。
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它按不同的順序和構型而組成不同的蛋白質。食物蛋白質的質量也是由它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的數量來決定的。
通常,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來源有兩條途徑:
(1)體內合成。此類氨基酸可通過代謝活動由其它營養物質轉變而來。
(2)食物提供。此類氨基酸則是食物中的蛋白質經胃腸消化后分解為氨基酸,吸收入血后參與體內蛋白質的合成。
在氨基酸中有8種氨基酸因它們在體內不能直接合成蛋白質或合成速度遠不能滿足機體需要,故必須從食物中獲取。此類氨基酸稱為必需氨基酸即:亮氨酸、異亮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賴氨酸。而嬰兒的必需氨基酸還要加上組氨酸。
在評價蛋白質的營養時,不但要看蛋白質的數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蛋白質的質量。也就是說,食物中必需氨基酸的種類是否齊全、數量是否充足、各氨基酸之間的比例是否恰當。
一般來說,魚、肉、蛋、奶及豆制品中的氨基酸是優質蛋白。因為,除了這些食品的蛋白質含量高、容易消化吸收外,更重要的是其蛋白質的8種必需氨基酸齊備,數量、比例也都接近人體需要。糧谷類主食蛋白質大營養價值遠不如動物性蛋白質,主要缺陷就是賴氨酸嚴重不足,蛋氨酸、苯丙氨酸含量也不高。因為膳食蛋白質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體蛋白質組成部分,在消化吸收后越適應人體合成蛋白的需要,越易被機體利用,其它氨基酸大數量再多也會被機體作為燃料消耗從而排出體外。營養學上把含量達不到人體模式的氨基酸叫做限制性氨基酸,其中含量最低的稱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它決定了食物的營養價值。
食物蛋白質中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含量和相互間的比值對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有著極大的影響。食物中氨基酸的評分方法是:用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含量與理想模式的比值乘以100。得出的評分越接近100,說明氨基酸含量越接近人體需要,評分越低,表示營養價值越差。常見接近人體需要的食品有雞蛋(生雞蛋除外)、牛奶等;而氨基酸含量低、營養價值差的食品有玉米、全麥等。
氨基酸的種類、含量和比值愈接近或符合人體組織蛋白質中各種氨基酸的需要量時,其生物學價值就越高,也就是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