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材市場大量收購艾草請問有大量收購艾草的嗎?還有多錢一斤?
當然有收購艾草的,大概5-10元一斤吧。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Vaniot)別名:蕭茅、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并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托葉或極小的假托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藥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于花冠。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
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于亞洲及歐洲地區。
栽培技術:
艾草生產中主要以根莖分株進行無性繁殖,需要注意分株的時間。但也可用種子繁殖。一般進行種子繁殖在3月份播種,根莖繁殖在11月份進行。
選址需謹慎。畦寬1.5米左右,畦面中間高兩邊低似“魚背”型,以免積水,造成病害。
施肥有講究。播種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的農家肥4000千克,深耕與土壤充分攔勻,排后即澆一次充足的底水。
肥料有要求。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莖開始萌發,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每公頃每茬采收鮮產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獲4~5茬。每采收一茬后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糞為主,適當配以磷鉀肥。生產中要保持土壤濕潤。
艾葉草多少錢一斤?
親,端午時節,一把1元。晾干的帶桿2元一斤,如果全部是艾葉的話,就要5元左右一斤。以上的價格都是新艾的,如果是陳艾,則每陳放一年加40~50%的陳放費用(包括管理、人工、倉儲等等)
干艾草收購價多少錢一斤?
干艾草收購價,一斤約2元。
艾草主要價值
艾草有去濕、散寒的功效。
用法:
感寒腹痛或老人臍痛腹冷痛者,可用熟艾入布袋兜于臍部。
寒濕瀉痢不止者,可與干姜同煎。
艾草泡腳可溫肺:取30至50克干艾草煮水泡腳,用艾草泡腳期間應當注意,同時多喝溫開水,少吃寒涼的食物,注意休息。
艾草可提高機體免疫力。
艾灸療法是以艾為主要材料, 在人體的經絡、穴位或病痛部位進行熏酌灸烤,借助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從而激發經氣、通氣。
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為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選用野生向陽處5月份長成的艾葉,風干后在室內放置1年后使用,此稱為陳年熟艾。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碎后過篩,去掉尖屑,取白纖絲再行碾軋成絨。也可取當年新艾葉充分曬干后,多碾軋幾次,至其揉爛如棉即成艾絨。
艾絨捏壓越實越好,根據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蠶豆大、麥粒大3種,稱為大、中、小艾炷。
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軟硬要適度,以利炭燃為宜,然后將其置于寬約5.5厘米、長約25厘米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再搓卷成圓柱形,最后用面漿糊將紙邊粘合,兩端紙頭壓實,即制成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的艾卷。
艾葉中提取的艾葉油,則可作為多種香水、化妝品的原料。利用艾蒿原材料生產的化妝品對人體無副作用,使人皮膚光滑細嫩,有延緩衰老的功效。艾蒿香水濃郁,艾蒿揮發油具有很強的除蟲除菌功效。是一種純天然又廉價的除蟲劑,其還可用于動物飼料、保健品、香水、調控清新劑等。
生物農藥
艾蒿提取原材料可以用于生物農藥的研制,有研究表明,艾蒿的不同溶劑量所提取的提取液可防除蚜蟲、鱗翅目幼蟲、朱砂葉蜻等有害農作物昆蟲。利用艾蒿資源開發植物性農藥具有低毒、高效、高選擇、少殘留的安全性, 是一種“綠色農藥”,艾蒿已成為純綠色農藥的首選對象之一。隨著有機蔬菜的上市, 生物農藥代替了化學農藥,多數植物性農藥具有高選擇、高效率、低毒、少殘留、更安全等特點,再加上艾蒿好種植、產量高、價格低等原因,因此,艾蒿的藥用開發與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艾葉現在收購價多少錢一斤?
艾葉現在收購價,約19一公斤。
艾草栽培技術
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艾極易繁衍生長,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潮濕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區,生長繁盛期24至30℃,氣溫高于30℃時,莖桿易老化、抽枝、病蟲害加重;冬季低溫小于零下3℃時,當年生宿根生長不好。
艾草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繁殖應于早春播種,3至4月可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行距40至50厘米,播種后覆土不宜太厚,以0.5厘米為宜或以蓋嚴種子為度。苗高10至15厘米時,按株距20至30厘米定苗。
分株
艾分蘗能力強,一般1株艾一年能分蘗成幾株至幾十株,可以作為分株繁殖的材料。因此,生產上大部分采用分株繁殖的方式,該方式也是人工栽培的主要繁殖方式。每年3至4月,由根莖生長出的幼苗高15至20厘米時,在土壤濕潤時,最好是雨后或澆水后,挖取艾全株按照行株距45厘米乘30厘米種植,栽培后2至3天若無降水要滴水保墑。
艾草栽培技術
選地
艾適生性強,喜陽光、耐干旱、較耐寒,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但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機質豐富的中性土壤為佳,肥沃、松潤、排水良好的砂壤及黏壤土生長良好。為了節約土地資源,應選擇丘陵等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進行合理布局,坡地和平地均可種植,也可以在房前屋后、田間邊角地種植。但是作為食藥用的艾,栽培中除了要獲得較高的產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證艾原料的質量及其藥效。因此,種植地塊周邊空氣應潔凈無揚塵,附近無居民生活污水和工業水污染。
整地
地塊選好后,先進行深耕,耕深30厘米以上。深耕土地不僅可疏松土壤,提高土壤溫度和保墑能力;還可以充分利用耕質土下積淀的氮、磷、鉀元素;同時,也起到部分除草作用,使當年的草籽基本上全部深埋,可除掉翌年50%左右的雜草。關鍵是將往年未分解的非艾專用除草劑深埋于地下,解除其對艾生長的影響。深耕時墑情過大,應適當進行晾(曬)垡,防止旋耙時耙不碎,出現過大的明垡和過多死垡,影響種植。
施肥
有農家肥的,可結合犁耙整地一次性施足腐熟有機農家肥30至45噸/公頃;或用腐熟的稀人畜肥撒一層作底肥。無農家肥的,可選用顆粒狀艾專用有機肥,在深耕后、旋耙前,均勻撒施750千克/公頃左右。用作艾有機肥的有效元素含量指標:有機氮磷鉀含量20%以上,氨基酸類含量超過20%,有機質超過20%,腐植酸大于5%,硫元素含量大于10%,不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
整畦
泥土耙碎后,開始整畦(廂)。畦(廂)寬5米左右(視地塊情況而定),便于人工除草和機械作業。每2畦(廂)間開一淺溝,溝深20厘米左右、寬30厘米左右,便于防澇排水。每畦(廂)中間高、兩邊低(呈龜背形),高低差不超過1.5厘米,便于排溉。地塊四周宜開好排水溝,溝深50厘米左右、寬60厘米以上,便于旱時灌溉、澇時排水。整地后,噴灑1次艾專用除草劑(遇水分解),對雜草進行封閉殺滅,10至15天后即可栽苗。
種植
普通種植行株距為 45厘米乘30厘米(7.5萬株/公頃);密植行株距為45厘米乘15厘米(15萬株/公頃);合理密植行株距則為45厘米乘20厘米(10.5萬株/公頃)。每穴1株。在黏性較大的黃土地或黑土地上,種植深度5至8厘米左右;砂土地或麻骨石地種植深度以8至10厘米為宜。
艾種植時也可以半機械化作業。一人駕駛拖拉機帶犁開溝,一人擺苗,一人撒艾專用有機肥(施有底肥的,可以不用再撒肥)。第一犁擺艾苗,注意犁開溝的間隔和深度、擺苗的間隔和深度;第二犁撒艾專用有機肥,開溝深15至20厘米,使翻出的土剛好埯住第一犁的艾苗根;第三犁按第一犁標準執行,第三犁翻出的土剛好埯住第二犁的有機肥,依此類推,直至栽植完成。結束后應檢查有無露根現象,若有,及時用土封掩。
管理
追肥:每茬苗期,最好苗高30厘米左右時,選在雨天沿行撒勻艾專用提苗肥60至90千克/公頃,若是晴天則用水溶化蔸施(濃度0.5%以內)或葉面噴施;遇到濕潤天氣,追肥也可與中耕松土一起進行,先撒艾專用肥,再松土,松土深度10厘米?;蚀呙鐑H適合第1年栽種的第1茬,以后各生長期(即二季、三季等)不得使用化肥,否則影響有效成分的積累,降低艾品質。
灌溉:艾適應性強,且在種植之前已將畦(廂)面整成龜背形,有相應的排水溝,及時做好雨天、雨后的清溝排水工作,以防積水造成漬害。干旱季節,苗高80厘米以下時進行葉面噴灌;苗高80厘米以上則全園漫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