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孜節的來歷和風俗
肉孜節的來歷和風俗如下:
1、肉孜節的來歷:肉孜節的起源是十分久遠的。據研究,它可以追溯到伊斯蘭教創立前后。傳說,古代阿拉伯地區的人們,為了躲避異族的入侵,白天就躲在山里不生火,入夜才開始借夜幕做飯。久而久之,成為風俗。其實,這種白天不吃不喝到晚上才吃喝的風俗的形成,與阿拉伯半島的自然環境有關。該地氣候炎熱,晝夜溫差很大。為了躲避這炎熱,人們白天不外出活動,到晚上才出來。這樣一來,白天自然就用不著多少吃喝了,入夜再予以適當補充。伊斯蘭教創立之后,適應了當地的這一風俗,并在《古蘭經》中予以明確規定:成年穆斯林(信徒),在教歷每年九月都要守齋一個月。人稱這個月為齋月。
2、肉孜節的風俗:早在開齋節之前,每個穆斯林家庭都要向當地窮人發放“開齋捐”,粉刷自己的房舍,打掃庭院,并到本地清真寺去幫助進行裝飾整修,以一個嶄新的面貌迎接節日。同時,家中主婦們還要準備各種節日食品,如炸油香、馓子等,宰羊殺雞。此外,還要日夜趕制節日時一家老小穿著的新衣。
節日的早上,男子們起身沐浴更衣,頭戴潔白的小帽,腋下夾著拜氈或毯子,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匯集到本地的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的人太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往往要選擇一處平坦寬敞的地方,舉行會禮。人員集合好之后,阿訇高聲宣布活動開始,人們紛紛放下拜氈、毯子,朝著圣地麥加的方向叩拜。頓時,一片白帽觸地,猶如一條波紋起伏的銀河。這種大規模的肉孜節會禮活動,往往不忌風雨,人們的情緒都是十分高漲。
禮拜活動結束后,人們大都去往各自祖墳叩拜,追念先人。然后,人們分頭前往各自親友家中拜訪,互贈油香、馓子等節日食品,共賀節日,同慶歡樂。肉孜節時女子也要外出賀節,但一般要在節日的三五天之后再出門。青年夫婦們要帶上禮物,及早到女方父母家中拜賀,去晚了就要受到責怪。
節日期間。清真寺里,街頭巷尾,到處嗩吶聲聲,鼓點咚咚,歌聲繚繞,給節日又增添了不少歡樂和喜慶。青年男女,更是個個滿面春風、喜氣洋洋。他們匯集到一起,盡情地載歌載舞,抒發內心的歡欣。大街之上,到處是身著節日盛裝的往來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好一派節日的風光。
以上內容就是肉孜節的來歷和風俗了。
2021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幾號 2021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是那一天
1、肉孜節,肉孜節一般指開齋節,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2021年肉孜節是公歷5月13日,星期四,農歷四月初二;伊歷1442年10月1日。
2、古爾邦節,我國穆斯林將古爾邦節又稱“忠孝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即朝覲期的最后一天。2021古爾邦節7月20日星期二,農歷六月十一。
3、古爾邦節,又名宰牲節,阿拉伯語“爾德·艾祖哈”的意譯。亦稱“古爾邦節”。“古爾邦”意為“獻牲”、“獻祭”。時間為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開齋節后第70天。古爾邦日宰牲獻祭,原是古阿拉伯人的習俗,起源于易卜拉欣的傳說。相傳先知易卜拉欣常大量宰牲獻祭,安拉為考驗其忠誠,夢中啟示他宰殺兒子易司馬儀獻祭。翌日易卜拉欣將易司馬儀帶往麥加郊外的米那山谷,正要宰殺時,安拉遣大王使哲布勒依來送來一只羊代替犧牲。古阿拉伯人依次傳說每年于古爾邦時宰牲獻祭,穆罕默德繼承這一習俗,將此日定為宰牲節,并規定為朝覲禮儀之一。穆斯林于節日期間除宰牲獻祭、舉行會禮外,還互相拜會,互相饋贈以示紀念。新疆穆斯林尤重此節。節日期間各族穆斯林沐浴凈洗,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聚會于大清真寺前,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擊鼓奏樂,舞蹈歡歌,直至深夜,甚至通宵達旦,十分熱烈。
4、肉孜節,又名開齋節,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新疆地區的穆斯林以波斯語“肉孜節”稱之。是穆斯林慶祝齋月結束、齋功勝利完成的日子,故名。時間為伊斯蘭教歷的10月1日,即齋月結束的第二天。齋月的最后一天當晚尋看新月(月牙),見月的次日即為10月1日,可即行開齋,是為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開齋節亦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開齋節的主要宗教活動有:交納開齋捐。按規定每一個有錢人,應于開齋節會禮以前,以家庭成員計算每人應交付相當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費,約半升小麥或一升棗子(可折現金),施濟貧困者。舉行會議。會禮畢,開始慶祝活動。穆斯林相互走訪,互致問候,饋贈禮品,歌舞歡慶。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視開齋節為大節,新疆地區的穆斯林視為小節,慶祝活動的規模不如宰牲節盛大。
肉孜節的風俗
肉孜節的風俗有以下三點:
1、在新疆,穆斯林稱開齋節為肉孜節,是波斯語的意譯,是一個規模盛大、禮儀隆重的節日。節日期間清真寺要打掃得干干凈凈,懸掛“慶祝肉孜節”的橫幅和彩燈,張貼贊頌真主的對聯。家家戶戶要打掃衛生,成年男子沐浴凈身,小孩子也要把臉洗干凈,男女老少都換上民族服裝。
2、大約早晨八點以后(有的地方以敲響會禮鐘聲為準),人們匯集到清真寺舉行會禮。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人們跪成很整齊的行列,向圣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禮拜。禮拜后,人們齊向阿訇拜安,接著互拜“色倆目”(和平、平安、安寧)。整個會禮結束后,由阿訇帶領或各戶分散游墳掃墓,為逝者祈禱。隨后串親訪友,恭賀節日。
3、節日中,家家戶戶都準備馓子、油香、課課、花花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要宰羊、雞、兔等,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
以上就是肉孜節的風俗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肉孜節的由來和意義
肉孜節的由來和意義如下:
肉孜節的由來:肉孜節的起源是十分久遠的。據研究,它可以追溯到伊斯蘭教創立前后。傳說,古代阿拉伯地區的人們,為了躲避異族的入侵,白天就躲在山里不生火,入夜才開始借夜幕做飯。久而久之,成為風俗。其實,這種白天不吃不喝到晚上才吃喝的風俗的形成,與阿拉伯半島的自然環境有關。該地氣候炎熱,晝夜溫差很大。為了躲避這炎熱,人們白天不外出活動,到晚上才出來。這樣一來,白天自然就用不著多少吃喝了,入夜再予以適當補充。伊斯蘭教創立之后,適應了當地的這一風俗,并在《古蘭經》中予以明確規定:成年穆斯林(信徒),在教歷每年九月都要守齋一個月。人稱這個月為齋月。
肉孜節的意義:穆斯林重視爾德節的慶祝活動。依照經訓教導,在節日里,穆斯林沐浴凈身,換上最美的或最干凈的衣服。開齋節那天不許延長或額外守齋戒,也不許可無節制地吃喝。開齋節是宗教大集會,穆斯林從各方聚會在一起禮拜、祈禱、記念真主,互相問候、關懷和友好。
肉孜節是什么意思 肉孜節的由來和風俗
最近很多人都在問這個肉孜節是什么節日,我也還真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節日了,還是比較有意思的,在了解了這個節日之后你會發現這個節日還是非常有故事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看看這個肉孜節是什么意思,還有這個肉孜節的由來和風俗,有想知道相關內容的網友一定別錯過了!
肉孜節是什么意思
肉孜節其實就是伊斯蘭教里經常說的“開齋節”。
開齋節,阿拉伯文‘Idal-Fitr的意譯,音譯“爾德·費圖爾”。亦稱“肉孜節”或“小節”。與“宰牲節”同為伊斯蘭教兩大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穆斯林在萊麥丹(第9月)全月齋戒,齋月最后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
當代,此節在歷書上有標志。此日穆斯林們穿上節日盛裝,到清真寺參加“會禮”和慶祝活動,恭賀“齋功”勝利完成,互道節日快樂,并饋贈禮品。禮拜儀式規模和氣氛均盛于“聚禮”,阿訇應講經布道。“會禮”后,分頭游祖墳,念經文,追悼亡靈。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散子、油香之類食品,贈送他人。每個家庭應在節日開始前向窮人發放開齋布施。
肉孜節的由來
伊斯蘭教經典記載,先知穆罕默德在傳教前,每逢萊麥丹月都去麥加近鄰的希拉山澗沉思默禱。公元610年萊麥丹月,先知在沉思默禱時突然接到安拉的啟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傳遞真主的教誨。后來,先知穆罕默德將這個月定為齋戒月,以示紀念。與此同時,教法學家解釋,“齋戒是為了讓有錢人品嘗饑渴滋味,以使他們不要窮奢極欲、揮霍無度;要節衣縮食,省出錢來周濟窮人”。
歷經1400余年演變,開齋節已成為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這一天,穆斯林除沐浴凈身,到清真寺參加節日宗教聚禮活動外,還要穿上節日盛裝,走親訪友,互道“塞倆目”(祝你平安之意),祈求來年幸福。
文獻記載,爾德(Eid)這個阿拉伯詞語由“阿達”(Aada)這個詞演變而來,原意是“返回”,演變為“聚會”,所以,穆斯林將開齋節的禮拜稱為“會禮”。
“會禮”是先知穆罕默德生前確定的宗教節日禮儀。根據《圣訓》阿納薩的傳述,先知穆罕默德遷徙到麥地那后,發現那里的人繼承蒙昧時代習慣,有兩個崇拜偶像的民間節會,其場面十分壯觀。穆罕默德說:“我來這里時,真主啟示我,要我告訴你們,這兩個慶祝節會將用新的更好的日子代替:一個是奉獻犧牲的日子(宰牲節),一個是結束齋戒的日子(開齋節)。”
伊斯蘭學者謝赫·艾哈邁德·巴納解釋說:“這兩個日子之所以更好,是因為宰牲節和開齋節是真主降示的啟示所規定的合法節日,是真主為他的仆人選擇的吉慶日。穆斯林遵守這兩個節日,標志著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兩項獲得圓滿成功。這兩個日子,真主給完成朝覲的人和完成一個月齋戒的人無限量恩賜,同時對所有被造物降下了仁慈的恩惠。蒙昧時代的兩個節日,人們祈求好天氣,好運氣。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有理智的人應當思考其中的奧秘。”
從《古蘭經》教導中可以看到,穆斯林一年中的這兩個“爾德”(節日),的確與任何民族的節日習慣都很不相同。《古蘭經》說:“我為每個民族制定一種貢獻儀式,讓他們有所遵循,絕不是讓他們為這事與你爭論。你應當召喚眾人來崇拜你的主。你確是在正路上的。”
伊斯蘭另一經典《圣訓》記載,先知為穆斯林指定的節日一共有三個:每星期的主麻(聚禮)和兩個一年一度的爾德節(開齋節和宰牲節)。穆斯林在這三個節日里定時“返回”清真寺參加集體禮拜集會,以叩拜和敬畏真主,從而獲得真主許多倍的回賜與恩典。穆斯林認為,從真主啟示和先知教導而來的任何指示都是完美的引導。兩個爾德節和每周主麻的定制遂成為穆斯林完美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肉孜節的風俗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費圖爾”的意譯。新疆地區突厥語系的穆斯林稱其為“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思是“齋戒”。寧夏部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則稱它為“大爾德”;甘肅、青海和東部地區的一些回族穆斯林也稱其為“大爾德”。對開齋節在各地盡管稱謂不同,但實際就是一次規模盛大、禮義隆重的宗教文化節日,其隆重程度猶如漢族群眾的春節,藏族同胞過藏年。開齋節前夕,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趕回家中,與家人共度美好節日。
開齋節一般為期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家家戶戶都早早起來,打掃室內室外、院內院外、巷道廁所,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衣服,孩子也都把臉洗得干干凈凈,頭發梳得光光亮亮的。穆斯林群眾聚會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也要修葺一新,打掃得干干凈凈。有的地方還專門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橫標和彩燈,大約到早晨八點以后(有的地方以敲響會禮鐘聲為準,有的地方念三遍“隨倆”),穆斯林群眾攜帶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穆斯林過多(有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擇一處地勢平坦、寬敞干凈的場地作為會場。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面向圣地麥加古寺克爾白天房方向叩拜,完成天命拜功。
2022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幾號
肉孜節是5月3日,古爾邦節是7月10日。
2022年肉孜節是5月3日,肉孜節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塔吉克族等的傳統節日,該節日每年延續3天至15天不等。
2022年古爾邦節是7月10日。“古爾邦”意為“獻祭”“獻牲”,為朝覲功課的主要儀式之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即朝覲期的最后一天。當日,朝覲者要進行宰牲。經濟條件寬裕的穆斯林要在伊斯蘭教歷12月10~12日3天之內宰牲。
古爾邦節的民間傳說
有一次,先知易布拉欣做了一個夢,夢中真主命他將兒子易司馬儀殺掉供獻祭。于是,他就去問兒子是否愿意。兒子順從地請父親奉命行事,因這是真主的旨意。為減輕父親的痛苦,以便順利地執行真主旨意,易司馬儀勸父親把他捆緊些,用快刀對準他的喉嚨,一刀將他了結。還請父親先將他的衣服脫下,以免血濺到上面,母親看見了會悲傷的。
易卜拉欣聽罷,把兒子抱在懷中,親吻不止。魔鬼曾三番喬裝打扮,以花言巧語破壞挑撥,父子兩人意念堅定,三次用石頭擊退魔鬼,使其陰謀不能得逞。朝覲中的投石,即紀念這一事件,表示愿以古代先知為榜樣,忠誠于真主,忠誠于堅定信念,勇于為信仰獻身。
正當易布拉欣把刀對準兒子的咽喉用力砍下去,卻怎么都砍不動,原來真主已退去了刀刃。
易司馬儀便讓父親把他的臉朝地,以免父親看見他的臉不忍下手。父親按他的話做了,再次舉刀對著易司馬儀的脖子砍下去,仍是砍不動。易布拉欣不知所措,突然身邊出現一只很壯的綿羊。
原來是真主犧牲天園中的綿羊來救贖易司馬儀,并默示易布拉欣將這頭羊作為易司馬儀的替身殺了。此后,所有的穆斯林為了紀念這件事,并表示感謝真主,每年都在這一天宰牲獻祭,這就是宰牲節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