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可以制作生物碳肥嗎?
首先糾正一下應該是生物氮肥。可以自行制作,提供兩種做法供參考。
含氮的肥料一般分有機氮肥和無機氮肥兩種,像黃豆、麻醬渣、人糞尿就屬于有機氮肥,尿素、碳酸氫銨、硫酸銨就屬于無機氮肥。
家庭制作有機氮肥的方法有兩種:
1、水泡發酵:將黃豆、花生、瓜子中的一種或多種壓碎后炒熟,或用水煮熟后裝在容器里,并按一斤肥十斤水的比例加水,然后將容器密封,半個月左右就腐爛發酵成了可以使用的有機氮肥。汁液加上水可以澆花,沉在底下的渣子可以繼續泡,也可拌在土里或墊在盆底作基肥使用。
2、堆積發酵:在木箱或花盆里先鋪一層兩指厚的土,然后放一層有機氮肥,再灑一層水(以不流為度),如此一層土一層肥一層水,最后用塑料布封口,等肥料完全腐爛后即可使用。這種肥可以用在春天換盆時拌肥土或墊在盆底作基肥。
農作物有必要施碳肥嗎?
所謂碳肥,是這幾年炒作出來的概念,構成物質最基本的元素為碳氫氧,農作物也是一樣。碳是合成有機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能促進干物質形成。實際上幾乎所有含有有機物的肥料都可以稱作碳肥。市面上較好的碳肥有:礦源黃腐酸,腐植酸鉀,海藻酸等。普通的有,生化黃腐酸,氨基酸,有機肥等等
碳肥和氮肥有什么區別
氮肥是含有作物營養元素氮的化肥,而碳肥則是一種有機肥,根據功能不同還可以分為碳基肥、碳能水溶肥以及碳能液體肥,由于效果還不錯,近幾年也逐漸得到種植戶們的認可,回答完畢,謝謝。
如何降低土壤中的全鹽含量
好多人問沃泰康碧隆的奧秘在那里。發一個短文給大家看看,這就是沃泰康碧隆的奧秘
作物所需的“第一養分”是什么元素?
絕大部分人認為是“N”、“P”或“K”!
錯!大量元素:碳、氫、氧、氮、磷、鉀;“碳”排在第一位。
人們普遍認為最大量元素是氮
而不注意“植物營養之桶”存在最寬的“短板”——碳。
多年來肥料界呼吁“均衡施肥”以修補各種營養“短板”
而不注意最寬的“碳短板”
碳肥究竟有多重要?碳是植物必須的六種大量元素之首,植物于物質中碳元素所占比例為35%,是非常重要而多被人忽視的植物必需營養元素。農作物所需的碳,主要由葉片氣孔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經光合作用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再轉化為糖類、蛋白質、氨基酸、纖維素、酶和激素的重要物質。碳是名副其實的生命之源,生命之本!
在原生態環境中,億萬年來形成的各植物物種,都有各自從空氣中得碳和從土壤中得碳的某種比例;也就是說,植物的根部也由土壤中的有機質直接吸收溶解于水的碳。但是,在人工種植中,尤其是忽視有機肥偏施化肥的情況下,這種比例失衡了,這就出現了作物葉片變薄、莖干虛胖(干物質少)、口感差、容易發病和植株早衰等問題。這也反過來說明了給農作物根部施加碳肥是必不可少的,土壤中的碳元素不足,會造成土壤板結、土壤微生物匱乏等現象。另外,碳肥提高了土壤的碳氮比(C/N)使土壤微生物獲得良好的繁殖條件,土壤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高了土壤的生物能力和物理肥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土壤中N、P、K等礦質營養元素的利用率。
有人聽說過碳肥嗎?
一、作物所需的“第一養分”是什么元素?
絕大部分人認為是“N”、“P”或“K”!
錯!大量元素:碳、氫、氧、氮、磷、鉀。“碳”排在第一位。
人們普遍認為最大量元素是氮,而不注意“植物營養之桶”存在最寬的“短板”——碳。
多年來肥料界呼吁“均衡施肥”以修補各種營養“短板”,而不注意最寬的“碳短板”。
二、碳的兩種來源何處?
1、主要由葉片氣孔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經光合作用轉化為碳水化合物,組成農作物的內部組織和能量來源。
2、植物的根部也由土壤中的有機質直接吸收溶解于水的小分子有機碳元素,輸入植物內部經電化學反應形成植物的內部組織和能量來源,主要是纖維素、木質素、糖分、蛋白質、氨基酸等等。
三、碳肥通過幾種途徑被吸收?
1、空氣中的無機態CO2,通過光合作用吸收。
2、有機碳,通過氨基酸、腐植酸、黃腐酸、葡萄糖、蛋白質等物質中吸收。
3、額外補充有機碳。它可以很好的彌補光照不全或作物因某種原因光合作用受到影響則,而且見效更快,同時是微生物最直接的食品來源。
四、作物為啥會缺碳?
1、白天CO2濃度不夠(約0.03%),遠遠達不到光合作用所需的最佳濃度(約0.1%)。導致“碳饑餓”。
2、夜間和陰雨天,作物幾乎沒有光合作用。
3、土地貧瘠,缺乏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機水溶碳源。
五、作物缺“碳”會怎樣?
1、早衰;
2、根系衰弱;
3、黃葉病或失綠癥;
4、作物亞健康;
5、防病抗逆機能低:作物失去自身正常狀態下具備的對逆境的抵御機能,抗寒、抗旱、抗澇、抗病蟲害功能低,易造成嚴重失收。
六、有機碳肥從何而來?
根據原料及加工技術的特點,有機碳肥的生產技術大致有三類:
1.以發酵工業廢液(酒精、味精、酵母)和生物質(蔗渣、秸稈)為原料,通過降解廢液提高有機碳產物活性,對蔗渣則采取以厭氧為主的少翻堆技術,減少氧化導致二氧化碳損失,同時促進有機物分子降解為小分子提高其活性。
一般的發酵技術以有機質中氮磷鉀等養分元素的有效化為主要目標,而碳營養的有效化則未受關注。因此,往往過度進行好氧發酵,通過二氧化碳途徑損失大量有機碳。從有機碳的有效化考慮,應采取適當厭氧措施,使有機質分解至小分子階段即停止,盡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這是基于有機碳的既節能又高效的低碳發酵新技術。
2.有機肥生產的主流技術是發酵,而西北農業大學劉存壽研發成功的高效化學降解新技術,可保留大量的有機碳而避免了二氧化碳損失。該技術使大分子有機物在4小時內90%轉化為可溶性有機碳,開拓了一條快速化工工藝生產高效水溶性碳的新途徑。該成果已經產業化。
3.以褐煤為原料,通過加堿反應生成腐植酸。產品的水溶性高、生理活性高,在全國各地應用效果明顯。
時科碳基肥系列SEEK碳基肥系列采用優質竹制生物炭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竹制生物炭選用3年生高山孟宗竹,在缺氧的情況下,經500-600℃高溫熱解產生的一類難熔的、穩定的、高度芳香化的、富含碳素的固態物質。竹制生物炭富含75%-95%(wt)的碳,其次是灰分,包括鉀、鎂、鈣、硅、錳、鋅等金屬的氧化物和少量揮發分。
七、如何應用?
有機碳肥除了可單獨應用以外,還可與化肥、復合肥及控釋肥等肥料配合制成高效肥料。
用于有機無機復肥中可改善碳氮比以提高肥效;
用于尿素、磷銨等化肥中可大幅提高其利用率,成為增值化肥產品;
此外還可作為控釋材料生產包膜及非包膜(混合)控釋肥。有機碳控釋材料具有多種控釋效果。除具有一般的物理控釋功能外,還有高聚物材料不具備的化學絡合功能和生理(促長)功能。多肽、腐植酸添加劑即屬此類,用于研制控釋肥效果均很明顯。
現平衡施肥的配方設計中,最受關注的是氮、磷、鉀,碳營養與其他元素的平衡卻沒有考慮。碳是唯一靠天吃飯的營養元素,在此情況下雖然獲增產,其實仍隱藏著短板的制約,平衡施肥的實際效果因而大打折扣。如能把碳營養考慮在內,配方設計的水平將有明顯提高,配方施肥的巨大潛力將進一步發揮出來。
目前復合肥的中大微量元素配方中,也同樣存在著“碳缺位”的問題。雖然有機-無機復合肥和氨基酸腐植酸的等固體、液體肥中,存在有機質成分,卻是附屬于氮肥中(例如氨基酸)。
養分平衡的設計中,碳營養及碳平衡的位置仍不明確。其中,有機質不一定是可被作物吸收的有機碳營養;而可被吸收的氨基酸,在平衡施肥中僅是作為氮元素來考慮。重要的碳被忽略了,這一忽略源于有機碳概念的缺失,因而在有機營養物中見氮不見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