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間管理及施肥
1、科學施肥:田間養殖玉米時需要追施有機肥和復合肥。2、中耕拔草:翻耕2-3次土地,并拔除雜草,以免影響植株生長。3、合理澆水:降雨量少且土壤干燥時需要每周澆水一次。4、防治病蟲害:剪掉玉米染病的枝葉并噴灑多菌靈。
玉米怎么養護和施肥
1、科學施肥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的養分,養殖玉米時,需要在植株拔節期每月追施一次有機肥、復合肥和尿素,使其生長速度加快,并且在玉米抽穗期時需要向其噴灑磷酸二氫鉀,提高產量。
2、中耕拔草
養殖玉米時,需要使用鋤頭中耕2-3次土地,使其根系生長,并且要及時拔除雜草,以免雜草與玉米搶奪養分,使其健康生長,而且在使用除草劑時最好使用幾個品種輪換使用。
3、合理澆水
玉米喜水,但是不耐水澇,養殖玉米時,需要在降雨量較少且土壤干旱時每周澆水一次,可以將自來水晾曬1-2天后再使用,但是在雨季前需要為玉米挖掘排水溝,使積水快速流出。
4、防治病蟲害
玉米容易感染病蟲害,養殖玉米時,需要定期觀察植株的生長狀態,如果發現玉米染病,就要立即將株苗拔除并集中燒毀,以免情況惡化,而且要每周噴灑一次多菌靈或者百菌清,促進玉米健康生長。
這是玉米什么病害?怎么防治?
由于近年來的春旱秋澇和病菌殘留處理不當,造成了絕大部分地區玉米瘤黑粉病大發生。據農技人員在三個鄉鎮調查發現,該病發病率在20%~60%,病株率為30%~50%,嚴重的地塊高達70%~80%,造成了玉米的大量減產,因而挫傷了農民種植玉米積極性,同時引起了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以下將對其發生原因加以分析并介紹相應的防治對策以減輕病菌為害。
(1)發生原因
①頭年玉米收獲后,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殘體上越冬,冬春干燥冬孢子不易萌發,也不易失去火力而死亡。夏季遇到適宜的溫濕度條件,越冬的孢子萌發發生擔孢子,隨風雨傳播,落到玉米幼嫩組織,在有水滴的情況下很快萌發侵入玉米幼嫩組織的表皮內產生病瘤,所以前旱后濕以及高溫的氣候是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冬春及初夏干旱少雨有利于黑粉病病菌冬孢子存活,并且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長;后期降水偏多,為黑粉病病菌孢子的萌發、侵染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②玉米瘤黑粉病病菌孢子對不良環境的忍耐力較強,干燥的冬孢子在室內可存活4年之久。近年來肇源縣玉米的大面積種植及連作,加上干旱的氣候,導致土壤中病菌逐年積累,致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初次侵染源增多。這是該病發生較多的首要原因。
③由于吉單180品種的多年種植,導致該品種種性退化,抗逆性降低,是玉米瘤黑粉病發生較重的又一原因。
④由于農民對常年堆放在村莊路邊的玉米秸稈不進行處理,有的農民甚至將病菌黑孢子隨便丟到田間地頭,致使其帶菌冬孢子隨風傳播到附近田塊,形成再侵染,故而村莊路旁的玉米田塊發病較重。
⑤山地及土壤貧瘠、干旱的田塊玉米抽雄前后不能及時灌水施肥造成玉米生理干旱,膨壓降低,抗病力下降,如遇微雨多霧天氣,就會嚴重發病。
(2)防治對策
①輪作倒茬: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所以,進行大面積的輪作倒茬是防治該病的首要措施,尤其是重病區至少要實行3~4年的輪作倒茬。
②選種抗病品種:逐漸更換高感品種吉單180。
③消滅病菌來源:越冬期間注意鏟除病株,及時銷毀并應在春播前處理完畢;秸稈用做肥料時要充分腐熟;田間遺留的病殘組織應及時深埋。
④種子處理:可以使用0.2%硫酸鉛或三效靈克菌丹等拌種,以消滅種子所帶來病菌,同時還可以促進幼苗生產,提高能力。
⑤加強田管理:及時灌水,合理追肥,合理密植,增加光照,增強玉米抗逆性。
玉米田用了吡嘧磺隆,出了問題,毀掉后,可種啥作物?
玉米田用了吡嘧磺隆,出了問題,毀掉后,可種禾本科植物,如高梁、小麥。
吡嘧磺隆屬于磺酰脲類除草劑,為選擇性內吸傳導型除草劑,主要通過根系被吸收,在雜草植株體內迅速轉移,抑制生長,雜草逐漸死掉。稻能分解該藥劑,對稻生長幾乎沒有影響。藥效穩定,持效期25至35天。
劑型:
10%可濕性粉劑
適用作物:
水稻秧田、直播田、移栽田。
防除對象:
可以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如異性莎草、水莎草、螢藺、鴨舌草、水芹、節節菜、野慈姑、眼子菜、青萍、鱧腸。對稗草、千金子無效。
使用方法:
一般在稻1至3葉期使用,每畝用10%可濕性粉劑15至30克拌毒土撒施,也可兌水噴霧。藥后保持水層3至5天。移栽田,在插后3至20天用藥 ,藥后保水5至7天。
注意事項:
對水稻無不良反應。但晚稻品種(粳、糯稻)會產生不良反應,應盡量避免在晚稻芽期施用,否則易產生藥害。
復配使用
1、該農藥復配性非常強,與二氯喹啉酸復配,在稻田禾闊雙除。
2、該農藥與雙草醚復配,也是經典配方。用于稻田禾闊雙除。
該作物種植技術
該作物在酸和微堿性土壤上都能較好地生長,但最適宜的土壤酸堿度為pH6.5至7.5。
耕作與整地
旱地該作物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層,結合增施有機肥料,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復種形式進行整地。即前作收獲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煙草等,收獲應首先淺耕滅茬,然后深翻炕土,使殘茬腐爛并接納秋雨,雨后淺耙,減少蒸發;另一類如甘薯,棉花等,收獲時間緊迫,如果用常規之法,勢必貽誤播期,這是西南區該作物低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后期行間松土保墑,種麥時再耕細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種等連續作業,保證該作物適時播種。
高產技術
1、注意選擇高肥水地塊。高產優質該作物品種要求土壤養分必須全面、充足,才能滿足其高產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選擇地力高、水澆條件好的地塊,要增施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
2、注意適期晚播,根據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過大,造成后期管理被動。
3、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節肥。推廣的優質該作物品種,有的不抗倒伏,特別對于群體過大的麥田,在返青至拔節前須進行一次化控處理,可噴施多效唑或麥業豐。要重施起身拔節肥,控制多余下落穗的形成,促進穗大粒多。
4、注意澆好灌漿水,麥黃水,噴施葉面肥,防止早衰。澆好灌漿水,對于增粒重、預防干熱風有重要作用。天氣干旱,運用麥黃水,有利于下茬套種,防止早衰。在5月上中旬,結合防治病蟲害,噴2至3次葉面肥,如0.2%至0.3%磷酸二氫鉀,能減輕干熱風危害,增產效果明顯。
5、注意防治病蟲害。一般說優質該作物更易遭受病蟲害,如該作物紋枯病、白粉病,蚜蟲比常規品種發生早且重。應根據預測預報,及早防治。
6、在該作物剛破口、抽穗揚花前約達60%至70%的時候噴施一次該作物寶,激活該作物內生物酶活性,促進協調生長,增強功能葉光合作用,明顯減少空秕率,提高結實率及千粒重,從而達到增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