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施鉀肥可以么?
正確掌握基追肥的比例
長期以來,(中國)有的農戶多把鉀肥作追肥撒施于田面,雖有一定的增產作用,但肥效不高。近些年來,很多地(教育)方采用鉀肥作水稻基肥和早期追肥增產效果更明顯。水稻對鉀肥的吸收量,以分蘗至拔節期最(集團)多,占總需要量的60%,作基肥和早期追肥,對促進水稻根系發育,提前分蘗、增粒增重效果(中教)顯著,而后期追肥,增產效果差。一般應以鉀肥施用量的2/3作基肥,1/3作早期追肥比較合適(聯盟),追肥應于水稻分蘗高峰前期施用。據試驗,同量鉀肥,全部作基肥施用的,比未施鉀肥的增產13.9%;全部作追肥的僅增產5.4%;而基肥、追肥各半,且追肥于分蘗期一次施入的增產幅度最大,高達16.5%,最高可達20%左右。每公斤鉀肥(氯化鉀)可增產稻谷3~6公斤。
正確掌握施用量
一般來講,雜交稻需鉀較多,常規稻需鉀較少;晚稻需鉀多,早稻需鉀少;高稈品種需鉀較多,矮稈品種需鉀較少。缺鉀稻田施用鉀肥,稻谷產量均隨施用量的增加而遞增,但每公斤鉀肥增產的效益,則隨著施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遞減,鉀肥超過一定用量范圍,產量反而有降低的趨勢。即使在缺鉀稻田施用,也不是鉀肥施用越多越好。一般畝施氯化鉀6.5~8.5公斤或硫酸鉀7.5~10公斤,經濟效益較高。耐肥的雜交水稻可增加到每畝12.5公斤左右;冷浸稻田速效鉀含量低,鉀肥施用量可適當增加。
正確掌握施用深度
水稻屬淺根系作物,大部分根系分布在10~15厘米土層內,試驗表明,水稻根系吸收鉀素養分需要在足氧條件下進行,所以鉀肥作基肥耕翻深度以10~15厘米為宜。注意不能施得過深,早期施肥,應在撒施后結合中耕耘田,使鉀肥和泥漿相互混融。施肥后水層不宜過深,更不能串灌、漫灌,5~6天內不能排水,更不能頻繁干濕交替,以免養分淋失和被土壤固定,降低鉀肥效果。
氮磷鉀肥配合施用
在水稻的營養成分中,各種營養元素之間具有相互促進作用,并存在一定的動態平衡關系。缺少任何一種養分,不但會導致水稻該元素的缺乏癥,也會影響其他元素的正常吸收利用,使水稻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即使在缺鉀稻田,也必須各種養分科學配合施用。才能充分發揮效能,一般氮、磷、鉀的配比以1∶0.5∶1.2為宜。鉀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效果更好。有條件的可每畝配合施用農家肥1000~1500公斤,或者采用秸稈還田的方法,增加土壤的有機質。
根外噴施磷酸二氫鉀
在水稻的孕穗期、灌漿期,畝用0.2%~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50公斤噴灑葉面,隔5~7天再噴一次,連噴2~3次。此外,在水稻生育期內,多次撒施草木灰,既補鉀,又防病,增產效果好。
酌情配施石灰
稻田施用的鉀肥,不論是硫酸鉀,還是氯化鉀,都是生理酸性肥料,若長期施用會造成稻田土壤酸化,因此,要酌情配施一定量的石灰,一般常用量為每畝稻田施石灰15~20公斤,以中和土壤酸性,利于水稻生長。
玉米田秸稈還田后,還用施鉀肥嗎???
玉米田秸稈還田后,還是要施鉀肥的。
玉米高產施肥技術是玉米種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玉米產品與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首先,需明確玉米目標產量,根據實際需求,對施肥總量與土壤營養總量進行計算,合理制定出具體的施肥量,然后選擇合適的施肥技術。
科學施肥是玉米種植高產的核心工作,玉米生長各階段需要的養分與水分是有差別的,所以必須要掌握好合適的時間和選擇正確的施肥方式,也可施加農家肥。施肥時,需嚴格把控施肥量,避免施肥過多影響玉米健康生長。
玉米幼苗階段植株較細,根系也尚未發育成熟,對于養分的吸收性較弱,植株內部氮元素含量高,因此在玉米苗期對氮肥需求量較小。隨著玉米幼苗的生長,內部氮元素含量逐漸變少,這時玉米對氮元素需求量上升,當玉米生長至穗期時,對氮元素吸收量達到最高。當進入拔節和開花階段后,玉米生長對各項養分需求有所增加,這時需追加氮肥。玉米花粒階段對養分需求量較小,此時需嚴格把控施肥量。總結玉米生長規律可看出,玉米苗期和花粒期對養分需求較少,穗期對養分需求較多。而在玉米幼苗階段,對磷元素需求少,穗期對磷元素需求大,花粒期對磷元素吸收量下降,由于磷元素在土壤內發揮速度較慢,因此可將磷肥添加在基肥與種肥內。
在種植玉米后,需結合玉米高產施肥技術要點,合理施加基肥。基肥就是在玉米播種前施肥,此時必須嚴格按照耕作方法與播種方式明確肥料施加方法。現階段,撒施、條施及穴施是比較常見的施加法。通常情況下,基肥一般采用有機肥料,在施加時,要按照玉米生長情況合理使用化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與結構。
小麥對鉀肥的需求量
如何快速減肚子
鉀肥價格
技術知識
吸水海綿
鉀肥
硫酸鉀價格
鉀肥知識
小麥胚芽
從施肥角度來看,高產小麥的施肥關鍵是氮素,畝用量可達12千克,現在需要量可能更多。在施用大量氮肥的情況下,配施磷鉀肥顯得十分重要。如果土壤中的有效鉀水平低下,作物就不能有效利用施入的氮素。成熟時小麥植株全鉀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分布在秸稈中的,如果秸稈被翻耕還田或就地燒毀,每生產1噸籽粒產量只需補充0.3~0.6千克氧化鉀。
盡管能轉移到籽粒中的鉀數量不多,但在最大營養生長期對鉀的需要量可以大到土壤供鉀能力的3倍以上。在含鉀量低的土壤上,為確保小麥最大營養期有足夠的鉀供應,施鉀量應比籽粒帶走量多得多。
在常年秸稈還田的情形下,只需每畝施用5~8千克氯化鉀。鉀肥應在播前整地過程中與磷肥一起施入土壤,氮可作追肥。在低鉀土壤(特別是固鉀能力強的粘重土壤)上最好增加磷鉀肥用量。
玉米田秸稈還田后,還用施鉀肥嗎????
玉米田秸稈還田后,施不施鉀肥,關鍵是看土壤中速效鉀含量高低,如果土壤缺鉀,就應該再施用鉀肥;如果土壤速效鉀比較豐富,那就不用施用鉀肥了(比如大田作物小麥,土壤速效鉀含量高于150mg/kg,基本不用再使用鉀肥)。玉米田秸稈還田后,一般要多使用一定量的速效氮肥,以防止秸稈生物發酵,大量消耗速效氮素,與小麥幼苗爭氮,造成缺氮。
水稻施肥方法是什么?用量多少?
水稻施肥可以分成基肥、分蘗肥、穗肥、粒肥四個階段。
(1)基肥 水稻移栽前施入土壤,基肥占化肥總量的40%,結合后一次耙田施用。
(2)分蘗肥 分蘗期是增加株數的重要時期,在移栽或插秧后半個月時施用。每畝使用噴噴富葉面硅肥1瓶,按50-100倍兌水噴施1-2次,促進分蘗增產。
(3)穗肥 分為促花肥和保花肥。促花肥是在穗軸分化期至穎花分化期施用,此期施氮肥可增加每穗穎花數。保花肥是在花粉細胞減數分裂期稍前施用,具有防止穎花退化和增加莖鞘貯藏物積累的作用。可以合理噴施噴噴富
(4)粒肥 粒肥具有延長葉片功能、提高光合強度、增加粒重、減少空秕粒的作用。尤其群體偏小的稻田及穗型大、灌漿期長的品種,建議使用少量的尿素,但切不可偏氮,以免貪青晚熟。
希望您能幫到您~
為作物提供重要營養元素的鉀肥該怎么選?該如何用?
鉀常被形容為品質元素,是影響作物品質的關鍵,好吃且外觀優良的農產品,自然市場價格好。鉀元素對作物品質的影響有外觀、口感、以及加工后的延伸價值。鉀肥固然重要,但也要和氮肥相輔相成,才能發揮其最大功效。
一、鉀對作物品質的重要性
外觀:改善外觀—大小、形狀、光澤、顏色;增加感官—堅固性、質地、外皮厚度;降低缺陷—破裂、皺痕、污點、瑕疵。
口感:增進風味—酸、甜、苦、咸,以及水分含量;改善質地—柔軟、堅硬、脆度、纖維度。
延伸價值:增加儲藏及貨架時間:減少水分流失及腐爛、變色、擦傷,或是其他機械損傷、枯萎、變質。同時提高加工品質與穩定營養價值。
二、鉀肥對作物生長的重要性
1、適量的鉀肥有利于作物對氮肥的吸收
我們知道,氮與鉀分別都屬于植物生長所需的三大元素之一,但并不是施肥越多就越好。肥料三要素的氮和鉀,要相輔相成,許多人施肥習慣是高氮肥,但如果這些氮肥無法有效被植物吸收,再多也是浪費,平衡施肥是最有效率的施肥方式。
鉀肥能提高氮素同化酶的活性,以及作物對氮素的利用效率,促進氮的吸收和同化。有利于作物合成蛋白質,以及氮素轉移至植株地上部,因此產量變高。國際鉀肥研究所(IPI) 進行的許多試驗都顯示,通常每畝施用鉀肥(K2O) 2~10kg時,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10%~40%。
2、提高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
鉀是植物生長及抗病的重要營養元素,與作物光合作用、蛋白質合成、輸導作用及蒸散作用的調節等功能有關。作物缺鉀后,表現出老葉尖端及葉緣黃化、枯焦、根發育不良、莖枝軟弱、易倒伏、結果不良及抗病性弱等癥狀。另外高氮使作物生長嬌嫩而易感病,提高鉀素施用量可以增強作物抗病能力。
3、提升糧食安全及保護環境
鉀肥不足,或是氮肥和鉀肥沒有平衡施用,就會降低氮肥的利用率,導致土壤中殘留大量的硝酸態氮(NO3-)。這些硝酸態氮經由淋洗作用滲透到地表或地下水,或經過脫氮作用,以一氧化二氮(N2O)等溫室氣體形式逸散到大氣中。
鉀肥充足時,再增施氮素后,作物收獲時氮素含量較高,但土壤中殘留的NO3-較少,也意味著地下水或其他環境被污染的風險較低。
三、鉀肥的分類
鉀肥可分為礦石及加工精制兩大類,而加工鉀肥是將鉀礦石加熱溶解,制成粗制鉀鹽再精煉而成。常見鉀肥有氯化鉀、硫酸鉀、硝酸鉀、磷酸一鉀、硫酸鉀鎂、碳酸鉀(草木灰)等等,而每種類型適合施用的土壤、作物又有不同,以下整理常見的鉀肥種類,大家挑選前可得仔細做功課了。
氯化鉀:適宜在棉麻等纖維作物上施用,喜鉀但忌氯作物要慎用。因氧化鉀含量高,被認為是最經濟的鉀肥而普遍使用,對氯敏感的作物建議少用氯化鉀,如煙草及馬鈴薯,長期施用也不利于作物及環境。
硫酸鉀:可以說硫酸鉀在任何作物上都可以施用,但必須注意土壤酸化。
硝酸鉀:所含硝態氮和鉀均為作物生長所必需的主要元素,在果樹后期使用相當多。無氯無鈉,鹽指數低,因此在溫室土壤使用硝酸鉀,可避免鹽分的過度累積。特別注意,硝酸鉀有助燃易爆的特性,需儲藏在干燥且遠離火源的環境。
磷酸鉀類:包含高磷鉀、磷酸一氫鉀、磷酸二氫鉀,含有磷酸成分,因此也有磷肥的效用。
碳酸鉀:為化學堿性,黃褐色結晶,有吸濕性,為生理中性肥料,除鉀可提供作物所需外,其副成分碳酸在土壤中可溶解鈣、磷等化合物,以提供植物養分,若揮散到地面,可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常見的碳酸鉀肥料為草木灰。
常見鉀肥及屬性
四、鉀肥施用需注意事項
鉀是肥料三要素之一,與氮、磷相比,鉀肥的肥效不明顯,但是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和復種指數的提高,以及氮、磷化肥用量的增加,為了獲得作物高產量,必然對鉀營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由于鉀肥資源有限,因此,合理分配和正確使用鉀肥顯得十分重要。
施肥方法:鉀肥在土壤中移動性較小,易為土壤組成分所固定,宜做基肥施于根系密集的土層。因此,條施、點施或深施至根圈附近效果比撒施要好,但條施等應注意不可與種子或根系太近,以防肥傷。鉀是可再利用的元素,作物后期吸鉀數量不多,主要靠器官中養分的重新分配,作物生育后期不如前期追施鉀肥的效果好,所以,一般鉀肥應作基肥或早期追肥,后期追肥多用磷酸二氫鉀做葉面噴施。
因作物選用適當肥料:硫酸鉀適用于各種作物,尤其是馬鈴薯等忌氯作物,效果比氯化鉀好。氯離子使細胞膠質起膨脹作用,塊莖顯著的增加水分,因而減少干物質,尤其是淀粉的含量;而硫酸鉀使細胞膠質起收縮作用,塊莖含水量減少,因而淀粉量提高。氯化鉀對氯敏感作物不宜施用。可以用硫酸鉀代替。
因土壤選用適當肥料:硫酸鉀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上生成硫酸鈣,而在酸性土壤上生成硫酸,所以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上長期大量施用硫酸鉀,要注意防止土壤板結與酸化。氯化鉀在酸性土壤中生成的鹽酸能增強土壤酸性,有可能加強活性鐵、鋁的毒害作用,因此,在酸性土壤上施用氯化鉀或硫酸鉀應配合施用有機質肥料和石灰,以便中和酸性,減輕毒害。草木灰溶于水后呈堿性反應,因此,也不能與銨態氮肥混用,以免引起氮素的揮發損失。
勿過量施用:鉀肥的溶解度一般均高,因此極易過量施用而造成鈣、鎂的缺乏。
施于喜鉀作物:豆科作物對鉀肥最敏感,施用后增產顯著。含碳水化合物多的薯類作物和含糖多的甜菜、甘蔗、西瓜以及果樹等需鉀肥也較多。經濟作物中的棉花、麻類和煙草等也是需鉀較多的。禾本科作物中以玉米對鉀肥最敏感。而對水稻、小麥施鉀肥的增產較少。因此,鉀肥應優先施于喜鉀作物,不僅能夠明顯地提高產量,而且還可以改善產品的質量,如煙草施用硫酸鉀,可以提高其燃燒性;果樹、蔬菜施用硫酸鉀,有利于果實和蔬菜產品的貯存;蔥、蒜、韭菜含硫量較高的作物,施用硫酸鉀,不僅能提高產量,而且還能增加產品的香味。
施于缺鉀的土壤:供鉀水平低的砂質土壤,施用鉀肥的效果較高。因此,鉀肥應優先施用在容易缺鉀的砂質土壤上,以爭取較高的經濟效益。
總之,隨著作物產量的不斷提高,作物每次的采收必然要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鉀,若得不到及時補充,土壤供鉀不足就會明顯影響產量,成為作物高產的限制因素。因此鉀肥應重點施用在高產田,以充分發揮鉀肥的增產作用。對常年大量施用有機肥或秸稈還田數量較多的田塊,鉀肥的施用可以酌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