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六素葉面肥如何預防柑桔黃龍病黃化病?
葉六素葉面肥含鉀、硼、鋅、鎂、鈣、鉬等13種天然有機活化營養成份,18種氨基酸、多糖及維生素,6大轉綠因子加快細胞分裂和修復受損組織,超螯合活性配位基團促進光合作用新陳代謝,加速葉綠素合成,補充葉面及果實生長所需元素,增強葉部組織增綠增厚,可預防植物均勻黃化、斑駁型黃化和缺素狀黃化,快速退黃轉綠。
防治沙糖桔黃龍病,葉六素葉面肥用法是1:1500倍兌水,噴施葉面,七天一次。
大棚黃瓜葉面使什么肥?
大棚黃瓜種植過程中噴施葉面肥對增加產量以及提高黃瓜品質方面均有很好效果,那么大棚黃瓜葉面肥什么時候用?時間及注意問題有哪些?
黃瓜葉面肥什么時候用
黃瓜葉面肥使用要結合黃瓜生長階段來進行尋找,具體分三個主要時期,分別為定植后、結瓜、采瓜后,具體追肥策略如下:
1.苗期,黃瓜苗期應追施一次肥料,可在苗株移栽定植后進行,可選擇摩爾復合葉面肥,全面補充黃瓜前期生長所需肥料養分,加快黃瓜生長。
黃瓜苗期噴施葉面肥
2.結瓜期,在黃瓜結瓜前開始可追施黃瓜摩爾豐葉面肥,進黃瓜拉直、膨大,摩爾豐系列專用葉面肥為全營養型葉面肥,能顯著提高黃瓜畝產量。
黃瓜結瓜噴施葉面肥
3.采瓜期,黃瓜為階段性生長,為此在每大批量采摘一次黃瓜葉面肥后應及時追肥,為下一茬黃瓜生長提供充足養分環境。
黃瓜采瓜噴施葉面肥
黃瓜葉面肥使用注意
1.畝用量,摩爾豐葉面肥畝用量為35g一畝地,兌水15-20公斤,充分攪拌均勻。
2.噴施,葉面噴施時以黃瓜葉子和黃瓜上均勻噴施一遍即可,葉子以背面為主最好。
3.時間,選擇在晴天早上十點之前或者午后四點進行,最大化的降低葉面蒸發率.
高筍的栽培技術
高筍是用分株方法進行繁殖,種株的好壞直接影響高筍的結筍率、產量和品質。由于黑粉菌侵入的時間、數量和栽培管理水平的差異,常引起種性退化,導致雄筍、灰筍的出現,所以每年應嚴格優選種株。
優良母株的選擇要求:當年株形整齊,孕筍早,結筍多,筍肉肥大,筍形好看;結筍部位低,且成熟一致;無雄筍、灰筍,無殼里青、畸形筍的筍墩留種。
每年雙季筍種苗應嚴格精選3次;第1次:選在當年種植的高筍夏筍采收時進行,根據選種標準選擇優良單株做種并做好標記;第2次:在春筍采收時對第1次選擇的種株進行復選,除去不符合標準的筍株;第3次:結合冬季筍田管理及時挖去雄株、雜株、灰株及殼里青、畸形筍等筍墩。一般栽植1畝大田需250個種墩左右。 時間:南方地區雙季高筍一般在11-4月底前栽植或6-8月種植但只能收秋筍了,最遲在4月底或8月栽植完畢。
方法:栽前留10厘米,割去選留好的優良種墩的地上枯葉,挖出種墩,劈取健壯老莖苗,以一根帶根的老莖為一苗。栽植密度寬行1米,窄行0.8米,株距0.6米,每畝栽1400墩左右。栽植深度以老莖的白色部分入泥為宜(即原來的深度)。 1、灌水:高筍在整個生長期間不能斷水,水位要隨著不同的生育階段進行調節。
(1):高筍栽植后田間保持2—4厘米淺水越冬,春季筍苗開始生長時,水位宜淺,保持在2–3厘米左右,以利地溫升高,促進萌芽發棵,以后隨著植株的生長,水位逐步加深,
(2):種植50天前后,可視高筍分蘗情況進行一次烤田(烤田以見雞腳裂為度)后灌10—15厘米深水控制無效分蘗。
(3):孕筍期可控制20厘米的水位,但不能超過高筍眼,防止薹管拔高。3月中旬后氣溫逐漸升高,筍田要勤換水,最好是活水灌溉,有利于春筍孕筍。
(4):春筍采收后,水位降到6厘米左右;秋筍收獲后水位降到3—4厘米。休眠期保持2-4厘米的淺水狀態越冬。
(5):每次施肥前先放淺田水,待施肥耘田和田水落干后再灌水。
2、追肥:南方地區雙季高筍追肥宜早不宜遲,以促苗早發,早孕筍。結合水層管理,促進前期有效分蘗,控制后期無效分蘗,促進孕筍,提高產量和品質。高筍生長期長,植株高大,需肥量也大,除施足基肥外,必須適時追肥。
(1)新栽植的筍田如栽植時未施基肥,應在30天內補施基肥。
(2)老莖萌芽時畝追碳銨30公斤或尿素10公斤。
(3)種植40天左右(分蘗初期)畝施45%復合肥30-50公斤。
(4)春筍采收過程中,可根據筍苗生長情況適量追肥。
(5)春筍采收后可畝施45%復合肥20-30公斤,以利秋筍生長。
3、耘田除草:高筍耘田可在高筍株行間用鐵耙或人工用手翻動土壤,達到中耕、松土、除草的目的,并可提高土溫、加速肥料的分解。一般耘田進行2—3次,第一次在植株開始返青時進行,以后隔15天進行一次。
4、清除雄筍、灰筍:雄筍和灰筍不能結筍,應隨時加以去除。去除的空位,可用分蘗多的正常筍墩上的苗補上。
5、.剝枯葉、拉黃葉:剝枯葉、拉黃葉清除枯老的葉片、改善植株間的通風透光條件。一般在春筍采收后期開始,根據植株生長情況,把枯老的葉片剝清拉光,要求是拉清不拉傷,把拉下的黃葉踩入田間作為肥料。
6、疏苗補苗:南方地區種植的雙季高筍每墩莖蘗達15根以上時,應進行疏苗,撥除過密的小分蘗,每墩留有效分蘗15-20根左右,疏苗后筍墩中間壓一塊泥,使植株分布均勻,通風透光。 真菌性病害:(半知菌亞門)。在高筍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
1.癥狀:初期:在葉片上出現黃褐色小點,逐步擴大為橢圓形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病斑周圍常有黃色暈圈);后期:病斑邊緣為褐色,中間呈黃褐色或灰白色。嚴重時病斑連成不規則大斑,濕度大時表面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狀物。
受害葉片由葉尖向下干枯,后期常引起葉片半枯死至全枯死,造成減產。
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高筍殘葉上越冬,隨氣流或雨水傳播。
3.環境因素:土壤偏酸,缺鉀和缺鋅,長期灌深水缺氧,管理粗放或生長衰弱的田塊發病重。高溫多濕天氣,偏施氮肥徒長,田間通風透光不良,病害加重。
4.防治方法:
①結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殘老葉集中燒毀,減少菌源。
②加強肥水管理,冬季施臘肥,春施發苗肥,適時噴施葉面肥,特別注意補充磷肥、鉀肥和鋅肥,增強筍株抗病力。
③藥劑防治:在5月前和發病初期分別用50%撲海因懸浮劑600倍液,或50%多·硫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20%三環唑500倍噴霧,隔7-10天1次,交替用藥,連續防治2-3次。孕筍期慎用。 真菌性病害(擔子菌亞門),危害葉片和葉鞘。
1.癥狀:發病期間葉片的正面和背面都會出現黃褐色隆起的小孢斑,小孢斑破裂后,散出銹色粉狀物。病斑散生,不規則排列。嚴重時造成葉片枯死或使植株生長矮小。
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及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借氣流傳播,高溫多濕,偏施氮肥,利于發病。(及時打老黃葉)
3.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殘株及田間雜草。
②增施磷肥、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③高溫季節適當灌水,降低水溫和土溫,控制發病。
④藥劑防治:在5月份(預防)、發病初期分別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硫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7%敵銹鈉可濕粉劑200倍液,隔7-10天噴一次,交替用藥,連續防治2-3次。孕筍期慎用。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高筍殘體,降低越冬卵量基數。
②及時剝枯葉、拉黃葉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性,形成不利于成蟲的生存環境。
③藥劑防治: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90%杜邦萬靈可濕性粉劑3000-4000倍液噴霧防治。 防治方法:
①壓低越冬蟲口基數,冬前割墩時清除高筍病殘體,開春鏟除田邊、水溝邊雜草,消滅越冬幼蟲。
②藥劑防治:掌握在蟻螟盛孵期,選用5%銳勁特膠懸劑1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癥狀特點:
主要侵害植株地下莖(高筍)。染病高筍植株生長減弱,葉片變寬,葉色深綠,葉鞘發黑。挖檢地下莖(高筍),發現地下莖變短,部檢筍肉,發現筍肉呈短條狀變黑(病菌未發育成熟的孢子堆)或散出黑粉(病菌發育成熟的孢子堆)。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擔子菌亞門、黑粉菌目的高筍黑粉菌[UstilagoesculentaHenn.]。病菌以菌絲體潛伏于地下莖內,當新芽萌發時,菌絲即由母莖侵入芽內,并與芽生長點同步向上發展。病菌新陳代謝產生一種稱為吲哚乙酸的激素物質,刺激高筍嫩莖基部膨大為紡錘形,病菌在膨大地下莖(高筍)組織內縱橫蔓延,從營養生長階段轉向生殖生長階段便形成冬孢子堆,此時高筍嫩莖有許多黑色短條狀斑。冬孢子堆發育成熟即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團)。被害病莖不能抽生花穗。如植株分蘗過多,或肥力不足,或灌水不當,往往發病較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中國當今推介的16個高筍品種中,武漢菜科所培育的8602和8937兩個品種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但是否抗黑粉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確定。
防治方法:
1、精選不帶菌筍種。
2、加強管理。春季要割老墩、壓筍墩,降低植株分蘗節位;在老墩萌發時疏除過密分蘗,促萌芽整齊;管好水層,分蘗前宜淺灌,中期適當露曬田,高溫期宜深灌,抑制遲分蘗;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前期及時追肥,促分蘗生長,高溫期宜控制追肥,抑制后期分蘗,夏秋季節及時摘除黃葉,改善株間通透性。 癥狀特點:
高筍軟腐病主要發生于采收后運輸、銷售和貯藏期中的高筍。染病高筍初呈近圓形至不定形近半透明水漬狀斑,后病斑迅速擴展,患部組織軟腐,聞之有惡臭味,終致高筍部分或大部分組織腐爛,不能食用。患部病征一般不明顯,觸之有質粘感。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細菌,歸胡蘿卜軟腐歐氏桿狀細菌胡蘿卜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1.],跟白菜等軟腐病的病原相同。本病原細菌寄主范圍較廣泛,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外,還侵染茄科、百合科、傘形花科、菊科及禾本科等蔬萊。病菌以細菌體在田間病株、窖藏種株中越冬,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或土雜肥乃至害蟲體內越冬,借助雨水、灌溉水、帶菌肥料和昆蟲等傳播,從寄主傷口侵入致病。高筍在運輸銷售過程中,主要通過發病與健康組織之間相互接觸傳染致病。筆者首次偶然從市場菜攤銷售的高筍中發現此病的。當時該菜攤銷售的小白菜也有少量軟腐病株,相信菌源是來自菜攤中感染軟腐病的小白菜。筆者曾把病高筍帶回室內,用發病與健康高筍或發病高筍與小白菜葉片和葉柄接觸,保濕一段時間(約24小時),結果健康高筍和健康小白菜葉片均發病。說明高筍在銷售過程中發病是通過接觸傳染引起的。
防治方法:
高筍是采收后的高筍植株供食用的產品,為便于短期貯藏或運銷周圍地區,高筍產品往往保留筍肉的葉鞘,這樣筍肉可保存5~7天不變褐色。而當這種高筍產品進入批發市場再分銷到菜攤經營者后,再剔除葉鞘,露出筍肉(即高筍,只可保存l~2天),就地供應市場。
鑒于高筍軟腐病主要發生于這一環節,故防治本病,應抓好下述幾點:
1、在剝除葉鞘、露出筍肉時,注意剔除可疑病高筍,另行處理,避免接觸傳染。
2、注意勿把高筍與大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一起堆放銷售,以防止或減少軟腐病接觸傳染。如發現個別或少量白菜類蔬萊感染了軟腐病時,更應及時徹底妥善處理,避免病害蔓延,招致更大損失。
3、據無錫地區經驗,將高筍基部在明礬粉中蘸一下,或浸于l%~2%明礬水中稍頃,在常溫條件下可延長高筍產品貯藏時間(約l0天)。據此,筆者建議,在高筍軟腐病常發生的地區或菜攤可試在明礬液中加入l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5000倍液),可減少接觸傳染、抑制軟腐病蔓延。同樣,如白菜類蔬菜常有軟腐病發生,也可試用硫酸鏈霉素(濃度同上)進行處理。 癥狀特點:
高筍瘟病又稱高筍灰心病,主要侵害葉片。葉片病斑分急性、慢性和褐點3種類型。急性型斑圓點狀,暗綠色,斑背面灰綠色霉層病征(分孢梗及分生孢子)較明顯,其出現是高筍瘟流行的先兆。慢性型斑近梭形,似牛眼,周緣紅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兩端常有或長或短的壞死線,此種病征由急性型斑轉化而成,其出現預示著田間病情由急激轉向緩和,斑背病征不明顯。褐點型斑表現為褐色小點,與高筍胡麻斑近似,但斑外無黃色暈圈,且多見于較老葉片,在高溫干燥的天氣條件下發生,不常見。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高筍梨孢菌[Pyriculariazizaniae Hara]。病菌以菌絲體和分孢梗在老株上或病殘體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借助風雨傳播,從表皮貫穿侵入致病。高溫高濕的天氣特別是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時有利于本病發生。偏施氮肥,植株徒長或過分密植株間郁閉等發病較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一些一般表現抗逆性較強的新品種,如8602.8937.860l以及揚茭l號、83-1.浙茭2號、5號等,是否也抗本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確定。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品種。
2、結合冬前割墩,收集病殘物燒毀,以減少來年菌源。
3、加強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管好水層,避免長期深灌,注意適時適度露曬田,提高根系活力,增強植株抵抗力,有助于減輕發病。
4、及早噴藥預防控病。在植株分蘗盛期,按無病早防、見病早治的要求,加強檢查,視苗情、天氣和病情(是否發病和病斑類型等),決定挑治或全面治。藥劑除參照胡麻斑病防治用藥外,還可噴施20%三環唑可濕粉l000倍液,或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l000倍液,或50%瘟特靈懸浮劑(廣東江門農藥廠)600~800倍液,或l3%三環唑春雷霉素可濕粉400~500倍,2~3次,隔lO~15天1次,交替施用,前密后疏。 癥狀特點:
高筍紋枯病主要發生于田間,侵害植株葉鞘及葉片。初在近水面的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橢圓形小斑,后擴大并相互連合成云紋狀或虎斑狀大斑,病斑邊緣深褐色,發病與健康部位分界明晰,病斑中部淡褐色至灰白色。病斑由下而上擴展,延及葉片,使葉片出現云紋狀斑。發病嚴重時,葉鞘葉片提早枯死,高筍肉質莖亦受危害,致筍肉干癟,失去食用價值。本病患部病征前期表現為蛛絲狀物(病菌菌絲體),后期表現為蘿卜籽粒狀的核狀物(由菌絲體糾結而成的菌核)。幼嫩菌核呈白色至乳白色絨球狀,老熟菌核茶褐色。表面粗糙,仔細觀視其呈海綿狀孔,或似蜂窩狀,易脫落。
病原及發病特點:
高筍紋枯病病原為真菌。其無性世代歸半知菌亞門的絲核菌屬[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有性世代歸擔子菌亞門的亡革菌屬[Thanatephorasasakii(Shir.)Ju=Pelliculariasasakii(Shir.)Ito]。田間病菌常見無性世代,有性世代在高濕條件下偶有產生,不常見,即使產生,其在病害周年循環中所起的作用也不重要。病菌主要以菌核遺落在土中存活越冬,或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或田間雜草及其他寄主作物上越冬。菌核會隨灌溉水傳播,飄浮于水面,隨風向集結于下風向的田邊或田角。當菌核飄浮并附著于高筍植株上時,在適宜溫濕度條件下,萌發菌絲,從近水面的葉鞘處侵入致病。發病后,病部上形成的蛛絲狀菌絲體又可通過攀援接觸擴大侵染危害。菌核的存活力很強,遺落在土中表層甚至深層的菌核至少可存活1~2年。病菌具有多征性,其寄主范圍很廣,除禾本科作物和雜草外,自然感染發病的寄主不下l0余科數十種之多。病菌發育和菌核的形成均喜高溫高濕(適溫為28~32℃、相對濕度為96%以上)。病害的發生和危害受菌核基數、氣象條件、田間生態、植株營養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遺落在土中的菌核(菌核殘留量)數量的多少與田間初期發病輕重有密切關系。上季或上年菌核殘留量多,初期植株發病率也較高,而此后田間病情的發展,則受田間生態及植株營養狀況等因素影響較大。高溫高濕的年份和季節病害發展快;田間長期深灌、疏于露曬田,或過分密植、株間通透性不良,或偏施過施氮肥、植株體內游離氨態氮含量過高,皆有利于病害的發展,病情加重。高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
防治方法:
防治本病應采取植前盡量清除田間殘留菌核以減少菌源,植時和植后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發病期及時施藥保護、控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具體應抓好下述環節:
1、植前盡量清除菌源。紋枯病重病地區和重病田,在翻耕耙平后,利用混在“浪渣”內的菌核隨風吹集至下風向的田邊和田角的特點,用布網或密簸箕等工具打撈、收集“浪渣”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可減少菌源,減輕植株前期發病。此項工作如能堅持做好,收效明顯。
2、合理密植,結合管理盡量清除植株基部鞘葉,改善株叢間通透性,有助于減輕發病。
3、管理好肥水,創造一個適于高筍植株生長,不利病害蔓延的田間生態環境,以控制本病的水平擴展和垂直擴展,減輕危害。在用肥上,采取前促(分蘗)、中控(無效分蘗)、后補(催筍肥促孕筍)的施肥策略,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適時適量追肥,促植株早生快發,壯而不過旺,穩生穩長,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在水漿管理上,宜根據高筍不同生長期對灌水深度的不同要求,采取前淺(萌芽期及分蘗期)、中曬(控無效分蘗)、后淺或濕潤(促孕筍)的策略,以水調溫,以水調肥。臺風暴雨季節要注意排水,每次追肥前應適當放淺田水,施后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后再適度灌田水,孕筍期干干濕濕,保持根系活力,葉片轉色正常。
4、及時噴藥預防控病。分蘗盛期前后通過噴藥控制病害水平擴展。植株生長中后期通過噴藥控制病害垂直擴展,使植株保持足夠的功能葉,以利孕筍,提高筍產量。用藥可選噴5%田安水劑400~500倍液(前期),或28%多菌靈井岡霉素懸浮液500~700倍液,或l6%噻嗪酮井岡霉素懸浮劑800~l 000倍液,或22%雙井水劑300~400倍液,或2萬單位井岡霉素300倍液,或20%三環唑井岡霉素600~800倍液,2~3次,交替施用,噴勻噴足。
商業模式用英語怎么說及如何造句
商業模式 ,是管理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 MBA、EMBA等主流商業管理課程均對“商業模式”給予了不同程度的關注。那么你知道商業模式用英語怎么說嗎?現在跟我一起了解商業模式的英語說法吧。
商業模式的英語說法
business model
商業模式的相關 短語
商業模式和策略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組件化商業模式 Component Business Model
免費增值商業模式 Freemium model
傳統商業模式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開源式商業模式 Open-Source Business
網絡商業模式 internet business model
商業模式的英語例句
1. More recently, single – buyer B 2 B exchanges have emerged as a viable business model.
最近, 單一買方的B2B交流,已成為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
2. Slack regulation encourages private companies to adopt a high – risk business model.
松懈的監管激勵私營企業采取高風險的商業模式.
3. Sergio: This mobile commerce is radically changing the business of legacy firms.
塞吉奧; 這種移動商務劇烈改變了以往老式公司的商業模式.
4. The business model has taught me that 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
商業模式使我認識到,顧客總是對的.
5. NGB is a fusion of television and the Internet’s new business model.
NGB是一種電視與互聯網融合的新型商業模式.
6. Business Mode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sales and post – sales service of fertilizer.
商業模式: 從事葉面肥研發 、 生產 、 銷售及 售后服務.
7. The company decided it had to get tough with its business model.
該公司決定,必須對其商業模式做出強硬調整.
8. That, in turn, highlights another business model for the 200 – odd internet – video sites.
這回過頭來突出了200多家網絡視頻站點可采用的另一種商業模式.
9. That’s a nice, clean business with a proven business model.
這 當然 是一個很清晰的業務并且有完善的商業模式.
10. It won’t be alucrative business until the next level of video comes.
沒有新視頻模式的出現,這種商業模式就不會吸引人.
11. Apple is ruthlessly astute in protecting its business model.
蘋果無情并精明得保護自己的商業模式.
12. Several have even found a way to make money.
它們中的有些甚至已經找到了可以實現盈利的商業模式.
13. ASP application serves a provider it is a burgeoning network business pattern.
ASP應用服務提供商)是一個新興的網絡商業模式.
14. Actually a good commercial pattern, do not assure a successful company certainly.
其實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并不一定保證一個成功的企業.
15. Business model: outline how the company intends to become profitable.
商業模式: 企業如何營利.
猜你喜歡:
1. 淺談OTO商業模式
2. 商業模式六要素
3. 商業模式三要素
4. 商業模式有哪些內容
5. 商業模式的定義是什么
6. 商業模式設計六步法
菱白怎樣栽培
茭白種植枝術 (詳細的內容自己參考,內容有刪減,根據具體你自己的需要看吧!我也只是在網上收索的) 每年四月份就可結茭上市的茭白菜品種 四月份上市的茭白菜(茭筍)茭白,別名:茭瓜、茭筍、蔬子,南方地區又名水筍。系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草本植物。茭白,作為蔬菜食用的部分,為其主莖及早期分蘗,自短縮莖上拔節,抽生的花莖,因受黑粉病菌的:寄生,刺激花莖組織畸型膨大充實,形成肥嫩的肉質莖,即是茭白。我國栽培茭白較廣,南至湖南、臺灣,北至哈爾濱均有分布,但以長江流域以南水澤地區栽培較多,南方地區在湖邊、溝邊,及水田僅少量栽培。因此,茭白在南方地區是稀有的營養價值較高的特種水生蔬菜。一、栽培歷史 茭白原產我國及東南亞,但作為蔬菜栽培的,只有我國和越南,其中又以中國栽培最早。據《禮記》記載:“食蝸醢而菰羹”。菰食就是菰米飯,可見周朝已用茭白的種子為糧食。《爾雅》記載:“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東啖之甜滑。”二.品種優勢 抗熱反季節雙季茭白 本品種是抗熱、抗高溫的南方反季節雙季茭白,是我公司在廣西省浦北縣北通鎮(南方沿海高溫地區)成功推廣的小龍蝦與茭白套養種植技術之后的又一成果,最早結茭提前到4月5曰(清明節)前后5曰。
茭白,又名茭筍,茭瓜,其生物特性是超過30度氣溫便不再孕茭,市場缺貨,價格上漲。 本雙季茭白品種,極抗高溫,無需高山氣候、無需采取特殊栽培技術措施,每年在11月至來年4月份種植即可在陽歷4-6月上市,6-8月種植即可在陽歷10月上市,15天結束。本品種結束以后,常規的茭白(春筍)6月后才開始上市。傳統夏茭8-9月上市,我們的品種10月才結茭上市。本雙季茭白品種是茭白種植業的極好機遇。
三、品質特點(一)營養成分及食用價值 茭白一般含有蛋白質1.4% ,脂肪0.3% ,糖3.5% ,粗纖維1.1% ,還有大量水分及無機鹽等。由于茭白在未老熟前,有機氮素是以氨基酸狀態存在的,故茭白細質充實,味道清香鮮美,是營養價值較高的蔬菜。北方菱白或雙季茭白品種在秋季收獲,對調滴劑淡季蔬菜有一定作用。茭白在濟南有多種食用方法,其中不少列入魯菜菜譜之中,成為宴席上的名菜佳肴。一、品種選擇南方地區栽培雙季茭白應選擇采收早、產量高、抗逆性強、耐熱、產品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種。二、種株選擇茭白是用分株方法進行繁殖,種株的好壞直接影響茭白的結茭率、產量和品質。由于黑粉菌侵入的時間、數量和栽培管理水平的差異,常引起種性退化,導致雄茭、灰茭的出現,所以每年應嚴格優選種株。優良母株的選擇要求:當年株形整齊,孕茭早,結茭多,茭肉肥大,茭形好看;結茭部位低,且成熟一致;無雄茭、灰茭,無殼里青、畸形茭的茭墩留種。 每年雙季茭種苗應嚴格精選3次;第1次:選在當年種植的茭白夏茭采收時進行,根據選種標準選擇優良單株做種并做好標記;第2次:在春茭采收時對第1次選擇的種株進行復選,除去不符合標準的茭株;第3次:結合冬季茭田管理及時挖去雄株、雜株、灰株及殼里青、畸形茭等茭墩。一般栽植1畝大田需250個種墩左右。三、茭田選擇南方地區栽培雙季茭白結茭的早遲與土層、水層深淺、水溫控制等有關。一般水田海拔高的要比海拔低的早結茭,迎風的山背田比避風的低洼田早結茭,土層淺(最好20–27厘米)的比土層深的田早結茭。所以,南方地區種植茭白應力求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通風、土層淺的水田種植。四、翻耕茭田,施足基肥。水稻田栽種一般在水稻收獲后及時翻耕,老茭田一般在秋茭采收結束后及時翻耕,充分曬田,筑好田埂,確保田間能灌水15-20厘米。整田時每畝施腐熟的豬、牛欄糞100擔或雞糞1000公斤、磷肥50公斤作基肥,并耙平,灌水2-3厘米,達到田平、泥爛、肥足。五、適時栽植時間:南方地區雙季茭白一般在11-4月底前栽植或6-8月種植但只能收秋茭了,最遲在4月底或8月底前栽植完畢。方法:栽前留10厘米,割去選留好的優良種墩的地上枯葉,挖出種墩,劈取健壯老莖苗,以一根帶根的老莖為一苗。栽植密度寬行1米,窄行0.8米,株距0.6米,每畝栽1400墩左右。栽植深度以老莖的白色部分入泥為宜(即原來的深度)。六、田間管理(一)新栽茭田的管理1、灌水:茭白在整個生長期間不能斷水,水位要隨著不同的生育階段進行調節。
(1):茭白栽植后田間保持2—4厘米淺水越冬,春季茭苗開始生長時,水位宜淺,保持在2–3厘米左右,以利地溫升高,促進萌芽發棵,以后隨著植株的生長,水位逐步加深,
(2):種植50天前后,可視茭白分蘗情況進行一次烤田(烤田以見雞腳裂為度)后灌10—15厘米深水控制無效分蘗。
(3):孕茭期可控制20厘米的水位,但不能超過茭白眼,防止薹管拔高。3月中旬后氣溫逐漸升高,茭田要勤換水,最好是活水灌溉,有利于春茭孕茭。
(4):春茭采收后,水位降到6厘米左右;秋茭收獲后水位降到3—4厘米。休眠期保持2-4厘米的淺水狀態越冬。
(5):每次施肥前先放淺田水,待施肥耘田和田水落干后再灌水。2、追肥:南方地區雙季茭白追肥宜早不宜遲,以促苗早發,早孕茭。結合水層管理,促進前期有效分蘗,控制后期無效分蘗,促進孕茭,提高產量和品質。茭白生長期長,植株高大,需肥量也大,除施足基肥外,必須適時追肥。(1)新栽植的茭田如栽植時未施基肥,應在15天內補施基肥。
(2)老莖萌芽時畝追碳銨30公斤或尿素10公斤。
(3)種植30天左右(分蘗初期)畝施45%復合肥30-50公斤。
(4)春茭采收過程中,可根據茭苗生長情況適量追肥。
(5)春茭采收后可畝施45%復合肥20-30公斤,以利秋茭生長。3、耘田除草:茭白耘田可在茭白株行間用鐵耙或人工用手翻動土壤,達到中耕、松土、除草的目的,并可提高土溫、加速肥料的分解。一般耘田進行2—3次,第一次在植株開始返青時進行,以后隔15天進行一次。4、清除雄茭、灰茭:雄茭和灰茭不能結茭,應隨時加以去除。去除的空位,可用分蘗多的正常茭墩上的苗補上。5、剝枯葉、拉黃葉:剝枯葉、拉黃葉清除枯老的葉片、改善植株間的通風透光條件。一般在春茭采收后期開始,根據植株生長情況,把枯老的葉片剝清拉光,要求是拉清不拉傷,把拉下的黃葉踩入田間作為肥料。6、疏苗補苗:南方地區種植的雙季茭白每墩莖蘗達15根以上時,應進行疏苗,撥除過密的小分蘗,每墩留有效分蘗15-20根左右,疏苗后茭墩中間壓一塊泥,使植株分布均勻,通風透光。(二)老茭田管理。老茭田冬季地上部枯死后應在12月前清除枯葉,留10厘米老莖割去地上部殘株,挖出雄株、灰株、雜株及殼里青、畸形茭等茭墩,從優良茭墩挖苗補栽,淺水越冬,增施有機肥,可畝撒施雞.牛糞1000公斤或豬欄糞10擔,磷肥50公斤,此次施肥最遲要在1月前完成。2月上旬茭墩萌芽時畝追施碳銨30公斤或尿素10公斤,3月中旬畝追施45%復合肥30-50公斤。疏苗時每墩留20根左右。水位等其它管理同新栽茭田。七、病蟲害防治南方抗高溫茭白病蟲害主要有胡麻葉斑病、銹病、飛虱、螟蟲等。一)、胡麻葉斑病真菌性病害:(半知菌亞門)。在茭白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1、癥狀:初期:在葉片上出現黃褐色小點,逐步擴大為橢圓形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病斑周圍常有黃色暈圈);后期:病斑邊緣為褐色,中間呈黃褐色或灰白色。嚴重時病斑連成不規則大斑,濕度大時表面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狀物。受害葉片由葉尖向下干枯,后期常引起葉片半枯死至全枯死,造成減產。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茭白殘葉上越冬,隨氣流或雨水傳播。3、環境因素:土壤偏酸,缺鉀和缺鋅,長期灌深水缺氧,管理粗放或生長衰弱的田塊發病重。高溫多濕天氣,偏施氮肥徒長,田間通風透光不良,病害加重。4、防治方法:
①結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殘老葉集中燒毀,減少菌源。
②加強肥水管理,冬季施臘肥,春施發苗肥,適時噴施葉面肥,特別注意補充磷肥、鉀肥和鋅肥,增強茭株抗病力。
③藥劑防治:在5月前和發病初期分別用50%撲海因懸浮劑600倍液,或50%多·硫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20%三環唑500倍噴霧,隔7-10天1次,交替用藥,連續防治2-3次。孕茭期慎用。二)、銹病 真菌性病害(擔子菌亞門),危害葉片和葉鞘。1、癥狀:發病期間葉片的正面和背面都會出現黃褐色隆起的小孢斑,小孢斑破裂后,散出銹色粉狀物。病斑散生,不規則排列。嚴重時造成葉片枯死或使植株生長矮小。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及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借氣流傳播,高溫多濕,偏施氮肥,利于發病。(及時打老黃葉)3、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殘株及田間雜草。
②增施磷肥、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③高溫季節適當灌水,降低水溫和土溫,控制發病。
④藥劑防治:在5月份(預防)、發病初期分別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硫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7%敵銹鈉可濕粉劑200倍液,隔7-10天噴一次,交替用藥,連續防治2-3次。孕茭期慎用。三)、飛虱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茭白殘體,降低越冬卵量基數。
②及時剝枯葉、拉黃葉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性,形成不利于成蟲的生存環境。
③藥劑防治: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90%杜邦萬靈可濕性粉劑3000-4000倍液噴霧防治。四)螟蟲防治方法:
①壓低越冬蟲口基數,冬前割墩時清除茭白病殘體,開春鏟除田邊、水溝邊雜草,消滅越冬幼蟲。
②藥劑防治:掌握在蟻螟盛孵期,選用5%銳勁特膠懸劑1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五)茭白黑粉病 【癥狀特點】主要侵害植株地下莖(茭筍)。染病茭白植株生長減弱,葉片變寬,葉色深綠,葉鞘發黑。挖檢地下莖( 茭筍),發現地下莖變短,部檢茭肉,發現茭肉呈短條狀變黑(病菌未發育成熟的孢子堆)或散出黑粉(病菌發育成熟的孢子堆)。【病原及發病特點】病原為擔子菌亞門、黑粉菌目的茭白黑粉菌[UstilagoesculentaHenn.]。病菌以菌絲體潛伏于地下莖內,當新芽萌發時,菌絲即由母莖侵入芽內,并與芽生長點同步向上發展。病菌新陳代謝產生一種稱為吲哚乙酸的激素物質,刺激茭白嫩莖基部膨大為紡錘形,病菌在膨大地下莖(茭筍)組織內縱橫蔓延,從營養生長階段轉向生殖生長階段便形成冬孢子堆,此時茭白嫩莖有許多黑色短條狀斑。冬孢子堆發育成熟即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團)。被害病莖不能抽生花穗。如植株分蘗過多,或肥力不足,或灌水不當,往往發病較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國內近年推介的16個茭白品種中,武漢菜科所培育的8602和8937兩個品種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但是否抗黑粉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確定。【防治方法】(1)精選不帶菌茭種。(2)加強管理。春季要割老墩、壓茭墩,降低植株分蘗節位;在老墩萌發時疏除過密分蘗,促萌芽整齊;管好水層,分蘗前宜淺灌,中期適當露曬田,高溫期宜深灌,抑制遲分蘗;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前期及時追肥,促分蘗生長,高溫期宜控制追肥,抑制后期分蘗,夏秋季節及時摘除黃葉,改善株間通透性。六)茭白軟腐病【癥狀特點】茭白軟腐病主要發生于采收后運輸、銷售和貯藏期中的茭筍。染病茭筍初呈近圓形至不定形近半透明水漬狀斑,后病斑迅速擴展,患部組織軟腐,聞之有惡臭味,終致茭筍部分或大部分組織腐爛,不能食用。患部病征一般不明顯,觸之有質粘感。【病原及發病特點】病原為細菌,歸胡蘿卜軟腐歐氏桿狀細菌胡蘿卜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1.],跟白菜等軟腐病的病原相同。本病原細菌寄主范圍較廣泛,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外,還侵染茄科、百合科、傘形花科、菊科及禾本科等蔬萊。病菌以細菌體在田間病株、窖藏種株中越冬,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或土雜肥乃至害蟲體內越冬,借助雨水、灌溉水、帶菌肥料和昆蟲等傳播,從寄主傷口侵入致病。茭筍在運輸銷售過程中,主要通過發病與健康組織之間相互接觸傳染致病。筆者首次偶然從市場菜攤銷售的茭筍中發現此病的。當時該菜攤銷售的小白菜也有少量軟腐病株,相信菌源是來自菜攤中感染軟腐病的小白菜。筆者曾把病茭筍帶回室內,用發病與健康茭筍或發病茭筍與小白菜葉片和葉柄接觸,保濕一段時間(約24小時),結果健康茭筍和健康小白菜葉片均發病。說明茭筍在銷售過程中發病是通過接觸傳染引起的。【防治方法】茭筍是采收后的茭白植株供食用的產品,為便于短期貯藏或運銷周圍地區,茭白產品往往保留茭肉的葉鞘,這樣茭肉可保存5~7天不變褐色。而當這種茭白產品進入批發市場再分銷到菜攤經營者后,再剔除葉鞘,露出茭肉(即茭筍,只可保存l~2天),就地供應市場。鑒于茭白軟腐病主要發生于這一環節,故防治本病,應抓好下述幾點:(1)在剝除葉鞘、露出茭肉時,注意剔除可疑病茭筍,另行處理,避免接觸傳染。(2)注意勿把茭筍與大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一起堆放銷售,以防止或減少軟腐病接觸傳染。如發現個別或少量白菜類蔬萊感染了軟腐病時,更應及時徹底妥善處理,避免病害蔓延,招致更大損失。(3)據無錫地區經驗,將茭白基部在明礬粉中蘸一下,或浸于l%~2%明礬水中稍頃,在常溫條件下可延長茭白產品貯藏時間(約l0天)。據此,筆者建議,在茭白軟腐病常發生的地區或菜攤可試在明礬液中加入l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5000倍液),可減少接觸傳染、抑制軟腐病蔓延。同樣,如白菜類蔬菜常有軟腐病發生,也可試用硫酸鏈霉素(濃度同上)進行處理。七)茭白瘟病【癥狀特點】茭白瘟病又稱茭白灰心病,主要侵害葉片。葉片病斑分急性、慢性和褐點3種類型。急性型斑圓點狀,暗綠色,斑背面灰綠色霉層病征(分孢梗及分生孢子)較明顯,其出現是茭白瘟流行的先兆。慢性型斑近梭形,似牛眼,周緣紅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兩端常有或長或短的壞死線,此種病征由急性型斑轉化而成,其出現預示著田間病情由急激轉向緩和,斑背病征不明顯。褐點型斑表現為褐色小點,與茭白胡麻斑近似,但斑外無黃色暈圈,且多見于較老葉片,在高溫干燥的天氣條件下發生,不常見。【病原及發病特點】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茭白梨孢菌[Pyriculariazizaniae Hara]。病菌以菌絲體和分孢梗在老株上或病殘體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借助風雨傳播,從表皮貫穿侵入致病。高溫高濕的天氣特別是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時有利于本病發生。偏施氮肥,植株徒長或過分密植株間郁閉等發病較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一些一般表現抗逆性較強的新品種,如8602、8937、860l以及揚茭l號、83-1、浙茭2號、5號等,是否也抗本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確定。【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品種。(2)結合冬前割墩,收集病殘物燒毀,以減少來年菌源。(3)加強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管好水層,避免長期深灌,注意適時適度露曬田,提高根系活力,增強植株抵抗力,有助于減輕發病。(4)及早噴藥預防控病。在植株分蘗盛期,按無病早防、見病早治的要求,加強檢查,視苗情、天氣和病情(是否發病和病斑類型等),決定挑治或全面治。藥劑除參照胡麻斑病防治用藥外,還可噴施20%三環唑可濕粉l000倍液,或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l000倍液,或50%瘟特靈懸浮劑(廣東江門農藥廠)600~800倍液,或l3%三環唑春雷霉素可濕粉400~500倍,2~3次,隔lO~15天1次,交替施用,前密后疏。八)茭白紋枯病【癥狀特點】茭白紋枯病主要發生于田間,侵害植株葉鞘及葉片。初在近水面的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橢圓形小斑,后擴大并相互連合成云紋狀或虎斑狀大斑,病斑邊緣深褐色,發病與健康部位分界明晰,病斑中部淡褐色至灰白色。病斑由下而上擴展,延及葉片,使葉片出現云紋狀斑。發病嚴重時,葉鞘葉片提早枯死,茭白肉質莖亦受危害,致茭肉干癟,失去食用價值。本病患部病征前期表現為蛛絲狀物(病菌菌絲體),后期表現為蘿卜籽粒狀的核狀物(由菌絲體糾結而成的菌核)。幼嫩菌核呈白色至乳白色絨球狀,老熟菌核茶褐色。表面粗糙,仔細觀視其呈海綿狀孔,或似蜂窩狀,易脫落。【病原及發病特點】茭白紋枯病病原為真菌。其無性世代歸半知菌亞門的絲核菌屬[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有性世代歸擔子菌亞門的亡革菌屬[Thanatephora sasakii(Shir.)Ju=Pelliculariasasakii(Shir.)Ito]。田間病菌常見無性世代,有性世代在高濕條件下偶有產生,不常見,即使產生,其在病害周年循環中所起的作用也不重要。病菌主要以菌核遺落在土中存活越冬,或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或田間雜草及其他寄主作物上越冬。菌核會隨灌溉水傳播,飄浮于水面,隨風向集結于下風向的田邊或田角。當菌核飄浮并附著于茭白植株上時,在適宜溫濕度條件下,萌發菌絲,從近水面的葉鞘處侵入致病。發病后,病部上形成的蛛絲狀菌絲體又可通過攀援接觸擴大侵染危害。菌核的存活力很強,遺落在土中表層甚至深層的菌核至少可存活1~2年。病菌具有多征性,其寄主范圍很廣,除禾本科作物和雜草外,自然感染發病的寄主不下l0余科數十種之多。病菌發育和菌核的形成均喜高溫高濕(適溫為28~32℃、相對濕度為96%以上)。病害的發生和危害受菌核基數、氣象條件、田間生態、植株營養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遺落在土中的菌核(菌核殘留量)數量的多少與田間初期發病輕重有密切關系。上季或上年菌核殘留量多,初期植株發病率也較高,而此后田間病情的發展,則受田間生態及植株營養狀況等因素影響較大。高溫高濕的年份和季節病害發展快;田間長期深灌、疏于露曬田,或過分密植、株間通透性不良,或偏施過施氮肥、植株體內游離氨態氮含量過高,皆有利于病害的發展,病情加重。茭白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防治方法】防治本病應采取植前盡量清除田間殘留菌核以減少菌源,植時和植后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發病期及時施藥保護、控病的綜合防治措施。具體應抓好下述環節:(1)植前盡量清除菌源。紋枯病重病地區和重病田,在翻耕耙平后,利用混在“浪渣”內的菌核隨風吹集至下風向的田邊和田角的特點,用布網或密簸箕等工具打撈、收集“浪渣”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可減少菌源,減輕植株前期發病。此項工作如能堅持做好,收效明顯。(2)合理密植,結合管理盡量清除植株基部鞘葉,改善株叢間通透性,有助于減輕發病。(3)管理好肥水,創造一個適于茭白植株生長,不利病害蔓延的田間生態環境,以控制本病的水平擴展和垂直擴展,減輕危害。在用肥上,采取前促(分蘗)、中控(無效分蘗)、后補(催茭肥促孕茭)的施肥策略,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適時適量追肥,促植株早生快發,壯而不過旺,穩生穩長,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在水漿管理上,宜根據茭白不同生長期對灌水深度的不同要求,采取前淺(萌芽期及分蘗期)、中曬(控無效分蘗)、后淺或濕潤(促孕茭)的策略,以水調溫,以水調肥。臺風暴雨季節要注意排水,每次追肥前應適當放淺田水,施后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后再適度灌田水,孕茭期干干濕濕,保持根系活力,葉片轉色正常。(4)及時噴藥預防控病。分蘗盛期前后通過噴藥控制病害水平擴展。植株生長中后期通過噴藥控制病害垂直擴展,使植株保持足夠的功能葉,以利孕茭,提高茭筍產量。用藥可選噴5%田安水劑400~500倍液(前期),或28%多菌靈井岡霉素懸浮液500~700倍液,或l6%噻嗪酮井岡霉素懸浮劑800~l 000倍液,或22%雙井水劑300~400倍液,或2萬單位井岡霉素300倍液,或20%三環唑井岡霉素600~800倍液,2~3次,交替施用,噴勻噴足。 八、采收茭白一定要采收及時,這是保證茭白產量和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采收過早,茭白過嫩,產量低;而采收過遲,茭肉發青,質地粗糙,纖維增多,品質變劣。及時采收的標準為:心葉短縮,3片緊身葉的葉片、葉鞘交接處明顯束成腰狀,假莖中部明顯膨大,葉鞘一側略有裂口,微露茭內,露出部分不超過1—1.5厘米。但夏茭因采收期溫度較高,成熟快,容易發青變老,所以不能出現裂口,只有見葉鞘中部茭肉膨大而出現皺痕時,就要立刻采收。茭白大多分多次采收,,一般隔2—3天采收一次,種性好的采收2—4次可以結束。采收次數越少,產量越集中,種性越好。采收方法:齊莖基部將薹管掰斷,每收10多只時用茭葉捆扎起來放到田頭,統一齊茭白眼割去葉片,切去殘留薹管和殘須,保留茭長40—50厘米不等。南方地區淡水小龍蝦與經濟作物的混作與輪作 一、淡水小龍蝦與水生經濟作物的混作 淡水小龍蝦與水生經濟作物的混作是指在同一個池塘或水田中同時養殖著淡水小龍蝦和栽培水生經濟作物。可選擇的水生經濟作物有茭白、水稻、馬蹄、慈姑、水芹等,也可選擇蓮藕、芡實,但要注意防范蝦對蓮藕、芡實苗芽的損害。下面以茭白為例敘述淡水小龍蝦與水生經濟作物的混作。種茭田的準備。
選擇田塊平整,土壤層深厚,富含有機質,保水性能好的田作茭白田。沿田埂內四周開挖寬1.5 ~2.0 米、深0.8~1.5 米的環形溝,田塊較大的中間還要適當的開挖田間溝,田間溝寬0.5 ~1 米,深1 米,環形溝和田間溝內投放用輪葉黑藻、眼字菜、苦草、菹草等沉水性植物制作的草堆,田邊地角還用竹子固定浮植少量漂浮性植物如水葫蘆、浮萍等。結合開溝加高、加寬田埂,并夯實,并沿田埂四周用70~80 厘米高的網片將水田四周田埂封閉,網片底部成90 度彎折,橫片約10~20 厘米,向田內埋入土中。豎片高50~70 厘米,露出地面45~50 厘米,網片的上端還要用20~25 厘米寬的塑料薄膜與網片的上端絞縫在一起,以免敵害生物進人和以后螯蝦逃逸。在南方地區每年的11至來年4月種茭白前,每畝施腐熟的豬、牛糞500 ~1 000 千克作底肥,翻人土層內,然后灌水泡田,使泥土軟化,做到田平、泥爛、肥足。茭白的栽種。
菱白用無性繁殖法種植,11-4月或6-8月選擇那些生長整齊,菱白粗壯、潔白,分蘗多的植株作種株。用根莖分蘗苗切墩移栽,每小墩帶有老莖及匍匐莖和3 ~5 個分蘗苗,株行距1米乘1米。栽后灌水,水深3-5 厘米。茭白種植技術同上(雙季茭白種植枝術)
誰知道農資產品都包括哪些東西?
包括農業運輸機械、生產及加工機械、農藥、種子、化肥、農膜等等。
1、農業運輸機械
農業運輸機械運送的物料種類繁多,性狀各異。如作物秸稈、草捆、青貯飼料等重量輕、體積大,每噸載重量占用的裝載容積達4~5立方米。農用車輛用于農業運輸的車輛在運輸過程中要通過不同路面的公路、農村土路、丘陵、牧場或農田。
2、化肥
用化學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種或幾種農作物生長需要的營養元素的肥料。也稱無機肥料。磷肥、氮肥、鉀肥是植物需求量較大的化學肥料。化肥一般多是無機化合物,僅尿素是有機化合物。品位是化肥質量的主要指標。它是指化肥產品中有效營養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
3、農藥
指農業上用于防治病蟲害及調節植物生長的化學藥劑。廣泛用于農林牧業生產、環境和家庭衛生除害防疫、工業品防霉與防蛀等。農藥品種很多,按用途主要可分為殺蟲劑、殺螨劑、殺鼠劑、殺線蟲劑、殺軟體動物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
擴展資料:
農用物資的分析
1、農資行業生命周期。通過對農資行業的市場增長率、需求增長率、產品品種、競爭者數量、進入壁壘及退出壁壘、技術變革、用戶購買行為等研判行業所處的發展階段;
2、農資行業市場供需平衡。通過對農資行業的供給狀況、需求狀況以及進出口狀況研判行業的供需平衡狀況,以期掌握行業市場飽和程度;
3、農資行業競爭格局。通過對農資行業的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的競爭能力的分析,掌握決定行業利潤水平的五種力量;
4、農資行業經濟運行。主要為數據分析,包括農資行業的競爭企業個數、從業人數、工業總產值、銷售產值、出口值、產成品、銷售收入、利潤總額、資產、負債、行業成長能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運營能力。
5、農資行業市場競爭主體企業。包括企業的產品、業務狀況(BCG)、財務狀況、競爭策略、市場份額、競爭力(SWOT分析)分析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農用物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化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農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農業運輸機械